宋永順
水彩畫是輕音樂,水彩畫是抒情詩,水彩畫是繪畫中的女皇!
水彩,其特點就是在水和彩。不發揮水的長處,它比不上油畫和粉畫的表現力強:不發揮彩的特點,比之水墨畫的神韻又顯遜色,但它妙在水與彩的結合。——吳冠中
2006年10月在北京舉辦的“中國百年水彩畫展”是一次具有歷史性、學術性和前瞻性的大展,成為中國水彩畫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中國水彩畫已經徹底擺脫了其被列為小畫種歸入“其他”類的附屬地位,堂堂正正地跨入了大畫種的行列。同時,也打開了西洋水彩畫傳入中國的百年記憶。
水彩畫源自西方,成熟于英國,傳播在歐洲。水彩自清代傳入中國以來經歷了植根和發展的歷程。因與中國原有的以水調色的水墨畫在繪畫的形式、技法上很是相近,所以,一經傳入便很快的被國人所接受。從兒童習畫,至專業寫生,水彩畫教育也是蔚然成風。經歷了幾代畫家和大師們的努力、探索,他們創造出絢麗的中國水彩畫藝術,貫通古今,融會西中。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歷史時期,水彩藝術家們始終用手中的畫筆在歌頌著祖國的山水,歌頌著生活的美好,歌頌著勞動的光榮……。近些年來,隨著全國美展和全國性水彩畫的大型展覽的舉辦,水彩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提高、革新、繁榮,中國水彩第一次堂堂正正的與大畫種比肩而立。
二十世紀早期,在河南,開封藝師、河南藝術學院最早開始教授水彩畫,為河南培養了第一批水彩畫家,此后,又經一代又一代的水彩畫家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水彩藝術的種子遍灑中原,并陸續生長開花。
然而,河南水彩藝術真正得到發展是新時期以來的事。水彩畫家從原來的散兵游勇狀態到逐步組織起來,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先后成立了“綠城水彩畫會”“河南水彩藝術研究會”到95年重組為如今的“河南美協水彩藝術委員會”。這些組織把省內的水彩畫家團結起來,有組織地開展學術活動。十幾年來,在省內連續舉辦了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屆河南水彩畫展。舉辦個展、聯展、巡回展。與外省市進行交流展。組織創作參加全國性大展,每次都有入選,還有作品獲獎。更值得欣喜的是,河南已涌現出一批以中青年為中堅的水彩畫家,他們正以其不同的藝術個性,給河南水彩畫壇帶來清新的空氣和希望。
一方水土,培養出一種畫風。地處中原的河南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黃河寬闊,平原廣袤,丘陵起伏,大山巍巍,為畫家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生于斯長于斯的河南畫家,深深熱愛這片黃土地,中原大地始終是他們心中的一塊繪畫圣土。他們難舍這塊棲息地而去另擇它枝,他們也不慣無真情實感而去張揚技巧,在如今生活和藝術的領域中,真誠被擠壓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的的狀況下,他們毅然直面這含辛茹苦藏龍臥虎的一方水土,以質樸無華、平實率真的畫面,映射出中原人醇厚堅韌的精神品格。
開放寬容的環境,求新求變的社會風尚,對青年畫家的作品中必然會產生影響,在我們畫家一直流淌著黃河水的血管里,隨著純凈水、可樂……流量的注入和增加,不同意味的中原水彩畫正孕育著蓄勢待發的態勢。
太行山以其偉大的品格吸引了古往今來無數的畫家,也由此形成了畫太行的主題,推出一批又一批振人心扉的作品,凝重的大山,厚重的色調和沉重的滄桑感,在那粗獷的歌唱中透漏出濃郁的抒情格調,地域性構成他們作品的突出特色。大山的審美情結,滲透他們所描繪的所有對象中,即使畫一根草繩也透露出濃濃的大山情結。
劉永超多年來一直帶領學生,深入太行山采風并做了大量的水彩山水畫寫生與創作,印證自然。他緊貼生活的源頭,在太行山區、浮戲山區……留下了采風寫生與探索藝術的足跡;他不但以寫生鍛煉了手感的精確與嫻熟,升華了眼力的細膩與敏銳,而且使自己滋潤著自然的氣息,滋養著對人生和藝術詩意而浪漫的追求并不自覺地逐漸走向圓滿和成熟:每當節假日離開喧囂的城市,進入山區鄉野,大地鮮活的氣息很快便會喚回他那內心的深情與崇敬。在畫筆和調色板的燃燒和沸騰下,一幅幅精彩、靈動而鮮活的藝術作品就那樣油然而生了;他覺得畫藝以氣韻生動為最高。通過最現實、最直接的寫生將自己的性靈和自然溝通了。
劉永超先生的為人、為學、為藝之跡,蘊涵著深邃的人生哲理,給人以思考和啟迪。他作品的藝術魅力,不在于畫中的人物或景物,也不在于畫家直接的情感反映,而是一種存在于整體構成中的物質及其所傳遞的一種境界。這種藝術魅力看上去似乎是畫家在一瞬間看到的景致,其實,是畫家的審美、直覺與藝術修養共同構成的藝術氣氛和效果。在對自然的準確觀察中,不僅帶有劉永超個人生動的直覺,而且充滿溫和的人文氣息和雅致的古典意趣。總之,觀永超先生的畫,仿佛是置身于種種美的境界,品味他的精神,感悟他的靈魂。
永超先生為人忠厚、真誠、熱情慷慨、謙和,他認為,人品和畫同樣重要,道德品質體現在做人上,這就要求畫家各方面的修養要高,要多讀書,接觸群眾,深入生活。做人要謙虛、助人為樂、與人為善,有人品才能帶來畫品。作為畫家,還要深入學習,不斷創新,完善自我去創作更多優秀的作品,用藝術的美去滌蕩心靈,呼喚真善美,描繪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諧!
劉永超有一顆非凡的心,他面對的永遠是對自我的否定與跨越。水彩畫的前景看上去是否真的很美,就得看水彩畫家能否不懈地前行和探索。對此,劉永超心里埋藏著一個理想,就是要畫出自己的扛鼎之作。在劉永超心中,所謂的扛鼎之作,就是能強烈地映入觀者的眼簾、引起觀者久久思索與回味的作品。而要突破水彩畫的“小品”的框框,奏響一曲有氣勢、打動人的“交響樂”,除了題材的選取外,更離不開藝術表現手法上的創新,我們期待著。
(劉永超,1977年出生,河南濮陽臺前縣人,畢業于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師從趙鴻甫教授。現任教于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曾在鄭州輕工職業學院、鄭州大學等校教授素描、水彩、書法、美術鑒賞等課程)。主編《美術鑒賞》《素描藝術》《色彩藝術》等高校教材7部。在《美術報》《中國教育報》《河南日報》《大河報》《中國書畫家》等全國藝術期刊、書籍、省級以上報刊發表書畫作品、學術論文、藝術評論等近百篇幅。個人事跡曾被中央電視臺、河南電視臺等十幾家媒體相繼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