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政
摘 要:生態公益林管護是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手段。生態公益林管護不善,就會造成森林面積減少,森林質量快速下降,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直接影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和多種方法管護好森林,可使人類生存環境得以改善。
關鍵詞:生態公益林管護;存在問題;建議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S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4-0061-02
1 引 言
生態公益林,是指以提供森林生態和社會服務產品為主要經營目的的重點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它們生長在生態區位極為重要或生態狀況極為脆弱的地區,對國土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四川正在進行森林分類區劃界定工作,依據森林分類體系,按照森林主導功能的不同,將林地劃分為公益林和商品林兩大類別。生態公益林由中央財政給予生態效益補償,經費用于生態公益林的營造、撫育、保護和管理。商品林是滿足林業產業發展需要,以提供木材和林副產品為主要經營目的,發揮森林經濟效益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國家不給予補助,經營者自主經營林地林木。
生態公益林由國家給予森林生態效益補償。作為林業工作者要讓森林發揮生態效益,必須加強管護,解決一道道新難題。
2 森林管護存在的問題
美姑縣共有有林地172萬畝,其中國有林78萬畝,占45.3%,集體林94萬畝,占54.7%。國有林78萬畝全部納入生態公益林,集體林61萬畝納入生態公益林,33萬畝為商品林。國有森林60%較為集中成片,40%比較分散,最小面積有的只有120畝,且分部在村莊附近。集體林都比較分散,最小面積有的只有20~30畝,很多地塊就靠村民的住房。
美姑縣地處四川省涼山州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文化落后,保護森林意識較差,村民煮飯、取暖習慣性上山砍柴,一部分村民生活用材只砍不種,毀林開荒時有發生,有林地一天一天地逐漸減小,根本談不上保護森林。
美姑縣集中成片的國有森林都承包給國有林場職工管護。由于國家下撥的森林管護經費少和森林管護人員少,管護形式主要是設點、設卡管護,管護效果較差。分散的國有森林是由村民代管,代管費至今都沒有兌付給村民,村民只是名義上的管護。分散的國有森林有的自然消失變成耕地或無林地,有的變成疏林地,林分質量極速下降。
集體生態公益林管護領導不重視,機構不建全,特別是鄉、村一級的生態公益林管護機構有名無實,沒有專職的森林管護人員,集體生態公益林得不到管護。集體生態公益林沒有管護資金,村民沒有得到經濟上的實惠,村民對生態公益林管護積極性不高。
當地亂捕亂獵野生動物、毀林開荒濫伐林木現象時有發生,但無人管理,不敢管理。
另外生態公益林管護形式單一,科技含量不高。
3 生態公益林管護建議及對策
(1)生態公益林管護首先要領導重視,群眾積極參與,建立規章制度,層層落實生態公益林管護責任,簽訂責任書,明確責任、權利和義務,各級管理機構要實行領導負責制,納入政績管理。
(2)建立健全生態公益林管護機構和管理網洛,林業局與各林場(管護點)明確責任區界線和管護內容,建立生態公益林管護責任區的資源管理檔案,使生態公益林管護工作真正做到“人員、標志、地塊、責任、獎罰”五落實。
(3)為了使生態公益林管護機構和管理網絡順利開展,建議鄉級林業站納入事業編制,村級生態公益林管護人員每月要有一定的固定工資,使生態公益林管護人員工作安心和人員落實到位。
(4)林業局要極積多方位籌集國家和社會其它生態公益林管護資金,提高生態公益林管護職工的工資待遇,集體或個人的生態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應該金額兌現給農民。
(5)對亂捕、亂獵野生動物,破壞野生植物,毀林開荒、濫伐林木的違法行為要加大打擊力度,并實行舉報制度,對舉報人進行保護和獎勵。
(6)為減少生活燒材等對森林資源的消耗,對農民習慣性的砍柴做飯實行節能灶改造,加大沼氣池建設的投入,鼓勵農民使用電飯堡和液化氣,以減少對森林的破壞。對于林牧矛盾,政府要動員農民進行圈養,并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
(7)國有生態公益林管護實行遠山建站、近山承包的措施,結合企業實際,因地制宜,借鑒農民承包土地的做法,積極創建適合本地林業發展的新機制和新體制,推行“兩權分離、化整為零、分散經營”的森林資源管護經營新路子。
集體或個人的公益林管護采取多種管護形式,根據遠山、近山、面積大小、管護難易程度進行聯戶承包、個人承包、托戶管理。生態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金根據承包的方式不同,采取不同方法進行分配,實行責任同擔,按股分利,利益共享,群護群治,共同管護。
(8)有條件的地方應建設遠程監控系統,將畫面顯示在電腦上進行24小時監測。推行“GPS巡護”,利用GPS管理系統軟件,將GPS巡檢機數據導入電腦,將地形圖掃描后貼圖到電子衛星地圖系統,可以更直觀、更清楚地看到管護員巡護的地點是否合理,是否到位,從而進一步提高管護人員的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