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經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4-115-01
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人類文明的精神,大都積淀在語言文字中,同時,語文通過交流而存在,人在交流中學會語文,使自己成為“既屬于社會、又屬于自己的真正的人。”因而,語文的人文精神就是一種客觀存在。語文課程是一門集語言能力、文化修養、思維品質、心理素質、智慧靈氣和人格道德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它除了培養學生語言文字根底的基本功外,還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
因此,關注語文課程和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遵循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著重整體感悟,著力多樣化、個體化的教育,以工具性價值的實現為承載,實現目的性的價值,提高生命質量,提升生命價值,感悟自由精神,應成為每位語文教師的自覺。
人的生存空間及生存方式因時代、地域的不同而顯現出豐富多樣性,反映人的生活的語文也同樣具有了豐富多樣性。因此,關注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就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現語文文本的人文關懷。重視地域文化及個人文化,重視個人潛能及人格尊嚴。這要求在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上,語文文本應選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體現人類文化的豐富性與共享性。同時,地方及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應注意選用與學生的生存、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呈現。
關注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就要把握語文教學的特點,把語文課堂構建成生命活動展示場和生命對話場。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審判化的學生觀,把學生看成一個獨特個性的自我實現者,以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關注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研究學生的學習規律,全面發展學生的個性,實現文化的人文性目標。
語文文本都是作家、藝術家生命體驗的跡化,作為接受者的學生在閱讀、欣賞這些作品時,就是對藝術家原體驗的二次體驗。在面對文本時,他們的心里不是一張白紙,它的奧秘就根源于接受主體在接受藝術品時就已存在著一種獨特的、先在的接受圖式。同時,這種接受圖式具有整體性和選擇性的特點,它受主體的情感因素、認知因素和意志因素的影響,任何外在的強力因素都不能夠驅迫個體即時產生與對象相匹配的體驗,即使個體強迫自己對特定對象產生情感反應也往往無濟于體驗的產生和流動。當然,這種接受圖式是具有個體差異性的。事實上人們也總是以不同的方式對對象作出反應,從而形成和強化了相互之間的自性差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獨特的個性特點,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同伴,變傳統被動、接受、封閉的學習方式為主動發現、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與探索,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創造性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
關注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就要關注人的全面發展,以工具性價值的實現為承載,實現目的性價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正常人都能很熟練地進行語言交流,甚至有明顯語法錯誤的表達也不影響雙方的交流。但如果語文學不好,不具備扎實的語言文字的基本功底,詞意不明、思路不清、想像匱乏,學習數理化就會望文生義、囫圇吞棗,就會思維混亂、才情枯竭,就不能明白無誤地掌握其中的定義和定理,就不能深入透徹地闡發教材中的內容,就不能做出條理井然的精確分析,就不能施出異想天開的解題高招。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首先實現其基礎綜合學科的工具性目標。使學生熟練掌握并運用這種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以達到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語文的淺層次表達是生活實踐,高層次表達是精神生活,具有精神性。那些古今中外的優秀詩文,蘊含著濃烈的正義感、英雄志、愛民心、報國情。閱讀他們,學生就會沐浴在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溫馨中,感受語言世界的奧妙。
利用語文文本的這一獨特優勢,一是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正因為有對生活、對山川風物、對自己、對親友的愛,才有了“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熱烈浪漫。才有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誠摯友誼。這些詩文便是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教育的極好材料。二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借助語文文本,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幫助學生獲得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審美能力。學生在閱讀欣賞詩文的過程中,必然與作家的心靈發生碰撞,并促使自己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潛移默化地提高其生命的質量。
總之,語文學科的綜合性特點及學生主體的獨特個性決定了在語文教學中既要實現工具實用性目標,更要實現人文價值性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賴于教師利用教材,珍視學生個性的獨特性、學習理解、自主構建的差異性,著重每個學生個性充分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