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時語
美國學術造假的動機大致不出名譽地位、錢財和政治三項。
自從“方鴻漸”開始,制造假學歷的海外“克萊登大學”便聞名九州,這一行業除了哄騙留學生,在歐美本地也頗有市場,而且出現了高科技虛擬版。例如在美國,網上收到最多的垃圾電郵,除了兜售各種真假春藥,大約便是此類文憑廣告,從學士、碩士到博士,應有盡有,幾乎類似于國內常見的牛皮癬“辦證”廣告。
當然“克萊登”文憑多半只能哄騙一些行外人士,欲登大雅之堂難免穿幫。但是幾年前暴露的麻州理工學院招生辦主任虛報學歷案。說明世界著名學府也可能上當多年而不自覺。
總的來說,美國學術造假的動機大致不出名譽地位、錢財和政治三項,當然這三種動機之間也有互動關系。
按照已經曝光的案例,直接的學術造假,以偽造科學實驗數據為多,特別集中于生物醫學領域,而且由于現代科學研究的復雜性,此類原始數據造假很難被發現。例如多年前曾經聽一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1H)的專家介紹,他們發現某位頗有成就的醫學家造假,是因為在NIH資助的一項大型研究中,這位“專家”上報的數據,遠比其他十幾個參與單位的數據“干凈”。但是除此之外缺乏鐵證,除了撤銷研究經費,此案最后不了了之。
迄今為止,因為學術造假而遭到牢獄之災的美國科學家,似乎只有佛蒙特州州立大學醫學院前教授Eric Poehlman一人。此公花了近20年功夫,從助理教授輾轉爬上大牌正教授,而且成為全美著名的衰老過程中新陳代謝變化專家,先后獲得NIH和其他機構數百萬美元的研究經費。2006年夏季,Poehlman被聯邦法院以偽造實驗數據申請政府經費的罪名,判處入獄一年零一天。
據Poehlman自己承認,他多年來先后在17個研究項目和10篇已發表的論文中偽造實驗數據。除了各種學報紛紛收回這些論文。由此建立的一些健康醫療原則也要修改。根據《紐約時報》的專題報道,Poehlman教授發表的研究結果大都符合基本科學原理和專家直覺,他的造假原本不會被懷疑。之所以東窗事發,乃源自他精心培養的一個研究生出于道德良心的揭發。但是這名研究生也因此無法繼續學業,成為本案的間接犧牲品。
在全美范圍內,佛蒙特州州立大學算不得什么名牌。但是據哈佛大學校報《Crimson》近日報道:在哈佛醫學院幾年前主持的一項睡眠研究中,居然一半以上的實驗數據屬于偽造。當事的一名副教授盡管已經離開哈佛,還是在新近受到美國衛生部“禁言3年”(3年之內不能從事與美國公共衛生有關的任何專家工作)的處分,這是看在他主動“坦白交代”份上的從輕處理。偽造數據居然出自全球最有名的常春藤學府,可見學術造假流毒之廣。
上述事例是赤裸裸的造假,其動機大都是為了學術地位(美國研究經費的管理制度比較完善,很難轉換成私利)。也許道德上更為惡劣的,是謀取金錢利益的學術腐敗。這方面的典型事例,是出現在哈佛大學的“醫托”現象。
《紐約時報》今年3月報道,哈佛醫學院的學生新近向媒體披露,醫學院的若干大牌教授常常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灌輸某些特定藥品的療效,并且痛斥膽敢懷疑這些說法的學生。學生們后來發現這些大教授們同時也是這些藥物制造商的高薪顧問甚至董事。例如Bristol Myers Squibb公司2007年付給哈佛某大牌教授近27萬美元酬金。
還有一類學術造假,則是出于政治動機。一個例子是著名死海古卷研究。這牽涉猶太教和早期基督教,以及中東早期歷史,向來是個極為敏感的題目,死海古卷內容也因此被長期封鎖。今年年初,突然傳出美國警方調查其中的造假問題。起因是芝加哥大學的一位死海古卷猶太專家的公子,冒充其他專家在網上發表關于古卷的見解,為其父親的觀點張目。據路透社報道,此案至今還在調查之中。
影響最深遠的例子,也許是猶太女學者Joan Peters1984年出版的《自從迥古》一書,論證被以色列驅逐的阿拉伯難民并不是巴勒斯坦的土著,提供了否認巴勒斯坦難民回歸權的“歷史證據”。另一名猶太學者Norman Finkelstein,卻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論文中,通過詳盡調查,結論《自從迥古》一書根本是個“學術騙局”。但最后結果卻是Finkelstein在親以色列勢力的全面圍剿之下,被趕出了美國學術界。
政治之外,必須承認美國比較完善的法律制度、開放的輿論報道,以及相對嚴謹的學術界自律,還是對層出不窮的學術造假事例形成了相當的制約和監督。比較一下這一行業中的中國同行,無論造假是挾洋自重的舶來貨,還是洋產品的土法翻造,都有不受懲處、愈演愈烈之勢,這才是足以毀掉一國學術長堤的螻蟻之穴。
哈佛醫學院的學生新近向媒體披露,醫學院的若干大牌教授常常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灌輸某些特定藥品的療效,并且痛斥膽敢懷疑這些說法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