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鑫

第一次會面:2006年10月,北京凱賓斯基酒店
剛剛回國的陳亮在朋友的介紹下,帶著創業遇到的困惑,參加了“歐美同學2006北京論壇暨第三屆中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發展與交流大會”。在“海歸創業探討與經驗分享”的圓桌論壇上,他向論壇嘉賓,也是他的創業前輩張朝陽提出了如何適應創業環境的問題。張朝陽告訴陳亮“Just Do It”,要盡快從海歸變成“土鱉”。
會后,陳亮因為新新海歸的身份被幾家媒體的記者團團圍住,筆者也是其中的一個。這樣的陣勢令陳亮有些措手不及。他沒有想到,自己只是提了一個普通的問題,會引來這么多的記者;他也沒有想到,國內的輿論對于海歸創業會如此關注。陳亮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新聞價值,在龐大的海歸群體中,剛剛回國創業的陳亮實在是一個頗具典型意義的樣本。于是,記者開始對陳亮進行追蹤采訪。這也得到了陳亮的認可,他說,即使創業不成功,也愿意把創業過程的種種經歷記錄下來。陳亮的開朗和坦誠是這個創業故事能夠講下去的前提。
第二次會面:2006年11月,學院橋附近某茶樓
陳亮將見面的地點約在了距離他家不遠的一個茶樓,這里離中關村不遠。陳亮從小生長在中關村,他的父母都是從事科研工作的,可以說,他的學業和職業路徑選擇深受成長環境的影響,他的成長歷程打著深深的中關村烙印。
學生時代的陳亮非常貪玩,甚至高考臨近他還堅持每天和院里一群大學生熱火朝天地踢球,這一點即使到了現在也沒有改變。但是如同許多優秀的理科男生一樣,豐富的業余活動并沒有影響他的成績。陳亮1988年考進清華附中,1991年參加高考,陳亮毫不猶豫地報考了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這是他的理想,但他的班主任認為這個志愿報得太冒險了。對于高考,陳亮的父母并沒有給他什么壓力,而陳亮的心態也比較輕松,又是一個善于臨場發揮的考生,因此他如愿進入了清華大學計算機系。
陳亮自認為在清華算不上個好學生,除了貪玩、喜歡體育和音樂之外,還總想做點生意,可惜一直沒遇到真正的機會。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一些看上去不切實際的想法和愛好對于陳亮后來在事業上的發展很有幫助。
在清華氛圍下度過的8年對陳亮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很多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即使離開學校這么多年,他也依然把母校的校訓當作自己行動的參照系。
大學之前,陳亮并沒有出國留學的打算。在讀大學時,陳亮覺得自己英語不太好,為了提高英語水平就去學習TOFEL、GRE,結果順利地通過了考試,隨后又申請到了美國坦普爾大學的全額獎學金,陳亮就和很多清華校友一樣,走上了出國留學之路。
現在,經歷了10年的異國求學與工作之后,陳亮又回到了中關村,在這個曾經培育他、影響他的地方,開創自己的事業。
陳亮打算做一家網絡增值服務類的企業。他給自己定的時間表是在2006年年內組建團隊,將公司建立起來,2007年做產品開發并進行融資,到2008年公司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影響。
回國前,陳亮想得更多的是公司在內部管理上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但真正開始創業后,他發現外部創業環境方面的問題才真正使他措手不及。他想要做的網絡增值服務,在國內的入門條件是有1000萬元的注冊資本,企業發展達到一定規模,并在全國設有3家以上的分公司,這對于創業企業來說幾乎是妄談。而且即使達到這些條件,拿到SP行業準入資質證書也是很困難的,因為這一年國內對SP市場進行整頓,據傳相關證書已“暫緩辦理”。
事實上,這就是許多海歸回國后面臨的適應創業環境問題。對于張朝陽給他提出的“海歸”需要變成“土鱉”這一建議,陳亮非常認同。由于在美國生活了10年,陳亮坦言自己“對于美國的了解程度甚于對中國的了解”,為了盡快適應國內的環境,“我現在每天都騎著自行車到處轉。”陳亮半開玩笑地說。然而“海歸”變的“土鱉”畢竟不能等同于“土鱉”,陳亮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到海里游過泳的‘土鱉”。陳亮想把國外一些好的管理理念和做法帶回來,在國際化視野方面保持海歸應有的水平。

第三次會面:2007年1月,清華創業園創業廣場
“現在我能看到后面的路還很漫長,只能踏踏實實地、一步一步地走。”寒暄之后,聊天開始,陳亮說了這樣一句話。
這次見面的地點是在海淀區學院路創業廣場,這幢樓屬于清華創業園的一塊“飛地”,離陳亮的家也不太遠,陳亮的公司——愛動摩杰就落戶在這里。談到對辦公地點的選擇,陳亮說,首選肯定是清華創業園,因為畢竟在清華呆了8年,有一種清華情結,覺得清華的人做事情特別認真、敬業。陳亮的清華情結不僅體現在對辦公地點的選擇上,連公司辦公用的計算機都出自清華同方。
公司的辦公面積有110平方米,剛剛裝修完畢,都是陳亮自己設計的,他顯得很興奮。裝修和基礎辦公條件的準備花去了半個月的時間,公司的營業執照也馬上就能辦下來了。雖然公司注冊的事情是委托給清華創業園辦的,但陳亮依然覺得手續比較繁瑣,在國內建立一個公司的成本比美國要高,這也似乎在告訴他,在國內創業還是不太容易的。
在陳亮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張摩托羅拉科技創新獎的獎狀,訴說著他在美國曾經經歷的輝煌。
在美國坦普爾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后,陳亮在美國一個中等規模的軟件公司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他有意沒有選擇一家大公司,因為他覺得在一個小公司可以有機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技術和業務,不會一下就被束縛在某一個很窄的領域內。這家公司的老板會提出自己對于產品的設想,至于具體的實現方式沒有限制,陳亮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同事一起設定技術路線,尋求解決方案,做出了很多有創新意識的產品。這家公司2007年被惠普收購,也說明了他們曾經的工作成效。在這家小公司,陳亮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和提升。
隨后,陳亮進入了摩托羅拉公司,6年的跨國大企業工作歷練,使他成長為一名有全球性產品開發和管理經驗的人才。
進入摩托羅拉僅半年的時間,陳亮就得到了一次提升,這次提升源于領導將一個比較麻煩的任務交給了陳亮。陳亮在摩托羅拉負責大規模的無線通訊軟件研發,有一部分和手機上網有關的程序存在很多bug,以前因為用手機上網的人少,問題不是特別明顯,但是隨著用戶的增加,這些bug開始暴露出來,客戶的抱怨也隨之增多。而當時寫這段程序的人早就離開了,所以沒有一個特別懂這一塊兒的人。陳亮的老板對他比較信任,也許是知道清華的人做事情比較認真,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陳亮。陳亮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一天到晚琢磨這個問題,他勤于思考同時也善于請教,再加上口語很棒,可以把問題的原因和解決方案講得比較清楚,因此受到了領導的注意。另外在這項工作中陳亮還認識了不少經理級的同事,他們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了解了陳亮的能力和為人,后來和他成為很好的朋友。

總結在大企業工作的經歷,陳亮特別認可的一句話是“機會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他說,機會是不會少的,關鍵看是否有足夠的準備,在機會來的時候能夠充分表現出能力,讓別人注意到你,并且能夠信任你。大企業內部競爭非常激烈,必須能夠獨立完成任務,濫竽充數是絕對不可能的,但同時也要有很好的團隊協作能力。
輝煌屬于過去,陳亮現在要面對的,是如何讓愛動摩杰存活下去,并按照他的設想,一步步發展起來。“我創業的觀念還是比較傳統的,先要做一個有實用價值的東西出來,讓人們都來用,然后再考慮如何發展,如何做大。”陳亮第一步要做一個基于Web2.0的業務,類似于一種互動的游戲。“對于視頻類網站我在短期內看不到盈利模式。我要做一個比網上視頻簡單點的東西,收入來源也更加清晰一些。”他說。
陳亮的計劃是,在2007年下半年把設想的業務開發出來,但他同時也意識到,如果受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做不出來,就要考慮能不能支撐開銷的問題了。因此,在做主業的同時,陳亮也在尋求一些在短期內能帶來收益的項目,如利用在國外的關系進行合作外包。陳亮認識到,他的企業可以跳過天使投資的環節,但不可能跳過風險投資,他要確保公司在拿到風投前不被餓死。
現在對于陳亮來說,組建完整的創業團隊是最重要的事情。他原本的計劃是請一位股東來負責公司的對外聯絡,自己負責技術工作,但由于種種原因沒能成功,他不得不自己負責對外聯絡,另找一人進行技術開發。當然,一個創業企業要找到一名有3-4年行業經驗、動手能力比較強的技術人才并不太容易。
用一句話來概括之前一段時間的創業感悟,陳亮說,創業是持久戰。這與第二次會面時他的態度相比有了微妙的變化,也許他意識到,原來的估計有些樂觀了。
第N次會面:2008年10月,中關村西區廣場立方亭
最近的一次會面,地點變換到了立方亭,這是一座位于中關村西區廣場的酒店式公寓,屬于中關村的核心地帶,規劃中微軟中國總部的大樓就在旁邊,西區廣場在某種程度上承載著中關村的未來。陳亮和他的公司剛剛完成第一次遷徙,“這里環境不錯,位置也好,最重要的是,它比原來的地方要便宜。”面對源起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全球金融風暴導致的不斷惡化的經濟環境,陳亮不得不作出更現實的選擇。這也許是MBA學習帶給他的益處。
畢業很多年后,陳亮在大學期間對于商業那份濃厚的興趣依然存留。為了完成從技術向管理的轉變,在美國工作期間,陳亮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完成了MBA的學業,在摩托羅拉也做了四年的技術和產品管理工作,并最終選擇了創業這條路。陳亮說,他想在40歲之前退休,希望能盡早實現“Financial Freedom”。要實現這個目標,創業這一步必不可少,雖然它的風險非常大。
回國創業整整兩年之后,陳亮說,他的創業歷程“可以當作一個MBA案例了”。可見最近他的公司又經歷了很多事情。
創業的核心團隊始終是困擾陳亮的大問題。按照陳亮的設想,公司的核心團隊應該是3個人,一個人負責技術,一個人負責市場,另一個人負責策略和融資。然而很多事情事與愿違,他設想中那個適合做市場的人選最終沒能到他的公司來,而另外一個負責技術的暫時只能兼職,因此,2007年3-4月,陳亮的核心團隊曾經只剩下1.5個人。但直到現在,核心團隊依然沒有穩固,陳亮也許又要病一場了(創業過程中每遇到一次打擊,陳亮就會生病,特別是核心團隊的變動)。
為了生存,公司一直繼續著外包業務,但陳亮非常清楚,外包只能算個“副業”,公司必須發展好自己的主打業務。人民幣的升值使外包的利潤大幅縮水,于是陳亮決定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公司的主打業務。
曾經在網上偶然看到了陳亮申請的創新基金項目,項目的名稱是“安全、高效、基于流媒體的網絡協同會議系統”,與他最初設想的Web2.0互動業務離得有點遠。就此詢問陳亮,才知道Web2.0互動業務已經被擱置了下來,并不是技術方面的原因,而是隨著對國內市場的了解逐步深入,陳亮發現這個項目成功的希望并不大。回國后,陳亮接觸了一些“80后”,對他們的一些習慣很不能理解,而他們正是Web業務的主要用戶,也許,陳亮和Web業務的主力用戶已經產生了代溝。比照人氣最旺的網絡社區開心網的創業團隊,陳亮意識到自己做Web業務可能有些老了,如果年輕10歲或許還可以。
在做外包業務的過程中,一個客戶要求做一個教育培訓方面的產品,這給了陳亮啟示,也讓他看到了大企業在培訓,特別是文化和語言培訓方面的市場需求。陳亮一直認為,把高科技附加在傳統領域是一個正確的方向,憑借單純的信息技術發展起來的公司是很少的。在一位投資人的建議下,陳亮的公司開始轉型,把遠程教育作為主營業務,同時把基于網絡開發的一些工具都集成到遠程教育的平臺上。就是這個平臺,為陳亮的公司贏得了創新基金45萬元的無償資助。
目前,愛動摩杰正和另外一家培訓類的企業展開合作。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培訓行業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反而會有增長,這是陳亮對行業前景的判斷。他希望愛動摩杰能借助技術優勢,培養出一些以跨國公司為主的大客戶,通過基于網絡技術的培訓,給客戶帶來成本上的大幅節約,最終成為客戶的培訓供應商。
從公司業務的轉型可以看出來,陳亮現在創業的想法與剛回國時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要實際得多”。他現在承認,當初給公司設定的發展目標是過于樂觀了,也許要5-10年才能有初步的成績。但是陳亮樂觀的創業心態還是沒有變,不會輕言放棄。陳亮現在會感慨地說“創業真是很難”,但臉上卻一直是樂呵呵的。他笑著說:“也有愁眉苦臉的時候,只不過碰巧你沒看到。”在“過冬”期間,他不準備擴大規模,也不打算裁員。陳亮已經開始接觸一些投資商,商談融資事宜,他希望投資能帶來更多的資源,而不僅僅是錢。
2007年年中,陳亮買了車,自行車已經很少騎了,但是毫無疑問,他對國內的創業環境更了解,也更適應了。陳亮正在完成由海歸向“土鱉”的蛻變。
鏈接:
陳亮,1973年5月生于北京。1996年7月獲得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計算機軟件專業工學學士學位,1998年獲得美國坦普爾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碩士學位,2005年獲得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98—2000年任美國上市公司Tangram Enterprise Solutions軟件開發工程師,2000—2006年在摩托羅拉公司全球總部歷任資深軟件工程師、軟件架構師和資深項目經理。2006年9月回國,在清華科技園創業廣場創辦愛動摩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