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旸
語文課程是基礎教育中一門基礎工具性學科,所占課時多,對學習其他課程影響較大,因此,語文教學的“減負”增效關系重大,應引起我們足夠重視。鑒于此,應做好語文教學中的加減法。筆者以為,語文教學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是減法,即語文教學要“瘦身”“減負”。裴斯泰洛齊曾經說過,初等教育從它的本質上講,要求簡化它的方法,這種方法是他一生所有工作的出發點。他又說,教育教學過程必須從這些簡單的因素開始,逐漸轉移到復雜的因素,這樣的教學就符合心理學原則,簡便易行,效果很好。
一是縮短。即將冗長的教學過程予以合理剪裁,使之變成一條捷徑。無論是學生的認知過程或是言語練習過程,都要盡量簡化思維過程和操作演練過程。縮短教學過程可使目標相對集中,內容明確單一,方法簡易有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二是要平坡削坎。即減小原有的坡度,使學生既可攀登,又有一定難度,通過自己努力,可以爬上去。例如低幼銜接,小學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到小學,一切都很陌生。開始學習語文時,要特別注重激發兒童興趣,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降低難度,培養信心。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到小學后,盡管游戲的形式和內容與幼兒園有所不同,但也應滲透“游戲精神”,盡量讓兒童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然后逐漸提高要求。又例如低中銜接,特別是“寫話”和“習作”的銜接,低年級只要求學生寫一句話或者幾句連貫的話,中年級則要求“習作”,對此,不少三年級學生望而卻步,對“習作”逐步失去信心。其實在三年級主要是讓學生練習寫片段,寫生活中所見所聞,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對謀篇布局不作硬性要求。這樣,學生就不為“習作”苦惱了。以后再逐漸引導學生向篇章過渡。三是要精簡。即刪繁就簡,修剪枝蔓,突出主干。語文課程有多種形態,各種板塊,羅列開來是為了明確目標,使各項教學要求得以落實,如果各自為陣,就容易互相重復,流于繁瑣。所以,各個板塊既要相對獨立,又要相互聯系,盡可能做到“左顧右盼”,上掛下聯。例如識字和寫字的結合,口語交際和寫話、習作的結合,閱讀和習作的結合,讀寫和綜合學習的結合。這些“結合”,使教學內容得以簡化,教學目標易于達到。由于這些結合是教學過程中動態的“結合”,其中必然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就當前語文課堂教學而言,就是要減去課堂上的“非教學現象”,減去那些多余的、無用的空話、大話和套話,尤其是那些貌似正確的假話,還要減去那些重復多次的“正確的廢話”,減去那些瑣碎、繁雜和無效的“議論紛紛”,減去那些和語文學習無關的冗長的活動過程,減去那些繁瑣的文字排列組合和文字游戲。總之,要簡化、縮短學生的認知過程和能力形成的過程。
筆者認為,在某種意義上,“減”正是為了“增”,在語文教學中的“減”正是為了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以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那么語文教學還要“增強”些什么?一是增加學生讀書的時間,包括朗讀、默讀以及自由讀書的時間。二是增加課堂上動手書寫的時間。在低年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書寫詞語和句子,要求把字寫端正,培養學生寫字的正確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在中高年級,增加結合閱讀的小練筆的時間。這既能對文本語言深入理解,又能對文本語言及時運用,還可以舒緩課堂氣氛,調節身心。三是增加學生自我揣摩和獨立思考的時間。為此,課堂上要進行“大掃除”,掃除語言垃圾,使課堂變得干凈;還要嚴禁噪音、雜音污染學習環境,為創建新型課堂文化營造外部環境。
從以上語文教學的加減法中,我們認為當前語文教學的基本策略是:第一,長文短教。現在普遍反映30篇課文教不完,教學中除了對精讀和略讀嚴加區別,明確略讀課文主要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對精講課文也應提倡長文短教,一般應在兩個課時完成,提倡教師對教材合理、科學地處理,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明確疑點;短教主要不是減少時間長度,而是提高教學質量。因而“短教”其實是“精教”。這就自然延伸出第二個策略。第二,精講多練。這是上個世紀60年代提出的語文教學策略,實踐證明是正確的,不知為何后來淡出了教學視野。其實,“精講多練”永遠也不過時。精講,即講得精要,要言不繁,講得精煉,要講出精髓,引領學生抓文眼、理文脈、品文韻,得文章之要領,悟文章之主旨,可提綱挈領,可提要鉤玄。由于講得精要、精煉,所以必然講得精彩。為此,教師要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良好的教學語言是對教科書的必要補充,本身就是學生學習認知的對象。教學過程中的導語、過渡語、小結語都要準確、鮮明、簡練、生動,又要親切、自然、平實、流暢,使學生如沐春風。當前,在強調所謂“學生主體”的情況下,有淡化教師“講”的傾向,這是不正確的。《語文課程標準(修訂)》增加了“探究性學習和接受性學習相互結合”的內容,說明教師的“講”是很有必要的。教師激勵學生、啟發學生離不開“講”,教師引領學生和文本對話,當學生困惑時,加以點醒,思維拐彎時予以撥正,也離不開“講”;當學生面對文本徘徊不前,在表層打轉時,更離不開教師的“講”。可見教師的“講”,彰顯四兩撥千斤之巧和穿針引線之妙,是語文教學過程中保證教師引導作用和組織作用的重要手段。精講和多練是相對而言的,精講正是為了多練,精講多練實際上是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辯證統一。精講保證了多練,指導著多練;多練消化精講并轉化為學生的語文能力。多練什么?這又引申出下面的基本策略。第三,多讀書,少做題。《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很有針對性和指導性。閱讀課強調要“多讀書”,把學生的讀書活動貫穿于語文教學過程的始終。對話首先是和文本的對話,讀書是和文本對話最經常、最有效的途徑。在和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學生的疑問主要從文本中來,答案主要通過讀書到文本中去找,要讓學生養成正確使用書本的習慣。通過讀書,才能培養語感。學習母語,培養語感十分重要。語感是母語在個體頭腦中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對語言無需思維推理的自覺把握與運用。培養語感就要多讀書,讀出意、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讀者和文本直接對話,和作者交談,是文本的召喚和讀者的期待心理相互融通后重新創造意義的過程。讀是理解,是吸收,是內化。學會讀書,就是學會理解,而理解文本就是理解人生,品讀文本就是品味人生。
學生朗讀,我們常常習慣性地認為是讀給別人聽。其實“讀”主要不是為了交流,而是一種自我體驗、自我品味、自我涵詠。所以《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個性化行為”。要培養學生自己欣賞自己朗讀的習慣和能力,懂得吟誦語文,并在吟誦中調節身心,愉悅心靈。在讀書的過程中,讀出自己獨特的感悟是一種樂趣。多讀書,還要讓學生學會讀書,掌握讀書的方法,養成讀書的習慣。一個班級,如果讀書蔚然成風,將會形成彼此融通、相互理解、和諧共處的課堂氛圍。
少做題切中時弊。當前各種花樣翻新、名目繁多的語文練習冊充斥書店,塞滿了學生的書包,使學生在課余埋頭題海之中,叫苦不迭,這是很不正常的現象。經濟利益驅使某些人制造各種語文密卷、寶典,應引起有關部門和學校及家長們的重視。讓學生做這些支離破碎、繁瑣不堪的練習題,非但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反而使學生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甚至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總之,做好“減法”和“加法”,是語文教學的當務之急,有利于克服當前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使語文教學在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理念、新策略的指導下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本文節選于《課程·教材·教法》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