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亮
摘要:受宏觀調控和經濟周期下行的影響,2009年我國國內商業銀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凈利差將會大幅度收窄,這對國內商業銀行實現利潤的持續增長帶來了嚴峻挑戰。本文在對凈利差收窄對國內商業銀行的可能影響進行綜合分析,并對當前面臨的困難挑戰和發展機遇進行對比描述的基礎上,提出了凈利差收窄趨勢下國內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凈利差;商業銀行;貸款風險;綜合經營
凈利差是國內商業銀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其變動情況是影響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關鍵因素,而我國商業銀行業務普遍存在“短存長貸”的特點,但由于近兩年股市、樓市的低迷調整,居民更傾向于持有定期存款,使商行的利息支出持續增長,尤其是受利率政策變化的主導,多次降息使得凈利差持續下降。在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9年,我國商業銀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凈利差將會大幅度收窄,尤其是在信貸增幅有限的情況下,對國內商業銀行實現利潤的持續增長帶來了嚴峻挑戰,使得國內商業銀行所面臨的生存環境愈發嚴峻。
一、國內商業銀行面臨的困難挑戰和發展機遇
凈利差收窄在給國內商業銀行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為其在經營轉型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發展機遇:
(一)信貸規模受限,貸款的有效需求增加
面對凈利差收窄的趨勢,主要依靠傳統信貸業務獲利的國內商業銀行如果仍實行原有的信貸政策,必然會遭受損失,因此,商業銀行信貸類資產業務的過快擴張將成為重點調控對象,使得信貸控制政策趨于嚴格;但降息降低了資金成本,相當于把銀行利息收入轉移預付給企業,使企業利潤增加,同時也擴大了企業對貸款的有效需求,而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也將帶來貸款需求的增加,有助于促進貨幣信貸的合理平衡增長。
(二)資產質量面臨挑戰,貸款結構發生調整
凈利差收窄將增加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尤其是對信貸總量的控制使得貸款增長受限,對不良資產的稀釋作用大幅減弱,使商行的資產質量面臨嚴峻挑戰;風險的加大必然會促使商行加大對貸款結構的調整力度,在貸款客戶的審查上更為嚴格,從而優化其貸款結構,使商行在與客戶議價時處于更主動的地位,從長遠看有利于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的提高。
(三)傳統利潤結構受挑戰,業務加速轉型
我國商業銀行的凈利差水平普遍高于亞洲其他國家,可見國內商業銀行的收入并非完全來源于市場化競爭,部分來自我國金融監管當局對國內商行的傳統存貸款業務獲利水平的制度保護。商業銀行利潤增長主要來自貸款的利息收入,而同質化競爭的加劇造成商業銀行對高息差和貸款規模的過度依賴,凈利差收窄對商行利潤增長率的增長帶來了極大的負面效應,使得主要依靠傳統業務——利差收入的利潤增長模式受到嚴峻考驗。漸進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使得這種受政府管制的高息差狀況難以長期持續,將迫使其加快經營模式轉型和業務結構調整,有利于降低系統風險。其中以中小企業貸款、中間業務和綜合經營為主要發展方向,在為企業提供貸款的同時,為其提供相關的金融服務,所得的凈手續費及傭金有助于利潤目標的順利實現。
(四)信貸風險增大,追求風險與收益的匹配
商業銀行作為經營風險的特殊企業,其較高的風險往往無法與持續走低的收益相匹配,在凈利差收窄的趨勢下,該現象尤其明顯;信貸風險的增大將促使商行更加關注風險管理,積極轉變經營思路,從過去的回避風險變為經營風險,積極運用風險定價技術和信用風險管理工具,適度分散信貸風險,爭取獲得合理的凈利差,為其創造利潤提供新的獲利空間。
二、國內商業銀行應對凈利差收窄的對策
面對凈利差收窄的挑戰,國內商業銀行必須將外部市場壓力轉化為內在的發展動力,通過加強機制和體制創新,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切實提高其風險管理水平,走出傳統業務的圈子。如通過大力發展銀行零售業務、加強中小企業信貸管理制度改革等,改變以凈利差收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局面,保證其獲利水平。
(一)加快多元化轉型步伐,大力發展銀行零售業務
我國商業銀行應加強對現代科技的運用,發揮網絡、信息、信譽等方面的優勢,通過創新和改善服務帶來的中間業務收入增長,推進商業銀行實現業務轉型,加快多元化轉型步伐,提升中間業務對利潤增長的貢獻度,力爭改變以利差收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局面。商業銀行應對資本結構進行優化調整,提高中長期貸款的比例;由于我國商業銀行有眾多分支機構和豐富的客戶資源,且其業務易與日常消費領域結合,商行應在現有的監管框架下,拓展與其他金融機構及客戶的合作方式,對資金業務進行優化組合,增加收益較高的債券在資金業務組合中的占比,加快商業銀行綜合經營的步伐,積極推出更多證券、租賃和銀行保險等依托綜合經營平臺的新型業務品種,將大量信貸資產整合為信托理財產品,擴大短期融資證券、中期票據、企業債券等直接融資的規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凈利差收窄的缺口。
銀行零售業務一般金額較小、期限較長、利率上浮空間大,尤其在目前越來越重視個人誠信的情況下,零售業務出現不良貸款的機率比公司業務低很多,有助于商業銀行分散風險,是商業銀行的高盈利業務,大力發展銀行零售業務可以作為“銀行過冬的小棉襖”。商行應運用現代經營理念、依托高科技手段,積極應對零售銀行業務市場變化,確立零售業務在全行的戰略地位,健全個人理財業務,推出針對個人客戶的全新組合綜合理財服務,向個人、家庭和中小企業提供綜合性、一體化的金融服務,包括存取款、貸款、結算、匯兌、投資理財等業務,重點發展信用卡、消費者融資和個人理財三項重點業務,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商業銀行應通過對零售業務進行細分,實施大客戶戰略,擴大銀行零售業務領域,不僅包括傳統的銀行業務,也要大力發展新業務,如個人中間業務、網上銀行業務等,并通過努力提高服務質量,爭取做出集體優勢。
(二)控制商業銀行營業費用的過快增長
為防范營業費用的過快增長對凈利差的抵消作用,商業銀行應加快會計制度、信息采集管理方式的改革,通過建立和完善營業費用與經濟效益聯動的考核機制,加強對營業費用總量的控制,并優化費用支出結構,從而嚴格控制營業費用增長,妥善處理業務發展與費用控制的關系,盡可能獲得更多經濟效益。
(三)建立現代利率管理機制,適度分散信貸風險
國內商業銀行應盡快建立起與社會主
義市場經濟發展進程和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相適應的現代利率管理機制,如高效的利率決策機制、完善的利率風險內部控制制度、先進的利率管理信息系統和科學的
利率風險管理模型等,以保證利率信息傳遞的時效性和統一性,有效防范和規避利率市場風險。
為使信貸政策真正落實到位,商業銀行應及時調整信貸增長規劃,保持貸款業務的合理增長,并改變過去大而全的信用風險評價體系,進一步加強全面風險管理,強化內部控制建設;由于國家支持的貸款,相對較安全,出現不良貸款的概率相對較小,為有效防范銀行不良貸款的發生,商業銀行應認真分析和適應中央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要求,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積極發展以中小企業貸款、涉農貸款、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貸款等為標的資產的信用風險管理工具,主要投向4萬億的國家支持的投資方向,尤其要增加對災后重建、民生工程、“三農”重點工程建設和中小企業貸款需求等的信貸支持,以挖掘更多高風險、高收益的客戶資源,適度分散信貸風險,爭取獲得合理的凈利差。
(四)適度提高資產減值準備比率,防范銀行不良貸款
商業銀行對貸款損失準備的提取不僅要考慮對銀行當期凈利差的影響,還要考慮適度提高資產損失準備比例,加強對信貸資產質量跟蹤檢查和動態監測,認真分析貸款質量遷徙變化情況,進一步完善貸款質量分級制度,從而有效防范銀行不良貸款的發生;商業銀行應建立控制管理不良資產的制度體系,通過出售、核銷、重組、證券化等方式加速對不良資產的清理,恢復資產的流動性、盈利性。
(五)增加貸款規模,應對凈利差收窄
商業銀行應通過增加貸款規模,追求風險與收益之間的平衡,積極應對凈利差收窄的挑戰。通過對存量個人貸款利率進行一定程度的優惠,有助于擴大有更高信用保障和安全性的個人存量貸款規模,增加商業銀行利潤。由于中小企業在貸款時會使商行面臨更大的財務風險,商行可以相應要求更高的貸款利率,從而有助于增加其凈利差收入,因此,商行應確保一定信貸資源投向中小企業,如通過積極創新商業銀行的業務和服務種類,發掘和培育具有良好成長性和可持續經營能力的中小企業,擇優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兼并重組的信貸支持,尤其要加強中小企業信貸管理制度改革,如信貸管理、風險控制、資產處置和后臺監督機制方面的改革。
(六)“走出去”戰略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和國際金融形勢的變化,國內商業銀行必將面臨更復雜的國際金融環境。在凈利差收窄趨勢下,資本金充足的商業銀行應加快通過參股和開設分行進行海外擴張的步伐,為客戶提供跨市場、跨行業的金融服務,并逐步展開境外股權收購,在發達市場開拓金融業務,提升其綜合素質,使“走出去”戰略成為商業銀行進行綜合經營的重要手段。
凈利差收窄趨勢下,國內商業銀行必須將外部壓力內部化,通過加強機制和體制創新,切實提高風險管理和金融服務水平,通過綜合經營提高資金的盈利能力,以應對凈利差收窄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 張倩.緊縮性貨幣政策對招商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J].科技創業月刊,2008,8.
[2]張敖春.銀行存貸利差與金融生態[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8,7.
[3]周鴻衛,韓忠偉,張蓉.中國商業銀行凈利差率影響因素研究——基于1999—2006的經驗證據[J].金融研究,2008,4.
[4]牟怡楠,周好文.中國商業銀行的利差及其影響因素[J].金融論壇, 2007,8.
[5]鄭榮年,牛慕鴻.中國銀行業非利息業務與銀行特征關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7,8.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徐州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