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煌
摘要:通過多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的現狀及其原因的分析,提出推動農村消費結構的升級的舉措,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經濟、社會、環境、科技協調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村居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符合我國國情的合理消費結構。
關鍵詞:農民;消費結構;優化升級
一、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的現狀分析
1.農民消費額占市場消費總額的比重偏低,城鄉消費水平差距擴大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一份全國性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1998年5425.1元上升到2005年的10493元,農民人均收入1998年為2162.0元,2005年為3255元,已由1978年的2.57∶1擴大到2005年3.22∶1,前者為后者的3倍多,收入的絕對差距已從1978年的209.8元擴大到2005年的7238元。上述指標只反映了城鎮居民的貨幣收入與農村居民的全部收入,如果把城鎮居民享受的醫療、教育、失業保障、福利和實物收入等非貨幣因素考慮進去,而農民收入中又有相當一部分要作為下一年度的生產性投入,以及社會上的高收入群體的收入經常被低估而低收入群體(尤其是農民)的收入被高估的情況,事實上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更為突出,在4-6倍,世界上收入差距較大的國家一般在1∶1.5倍。
2.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偏高
我國農村居民的思格爾系數雖然呈逐年下降趨勢。在21世紀初突破了0.5,但是與城鎮居民36.7%的恩格爾系數相比,農村居民的整體消費水平仍然較低。與國外的農民恩格爾系數相比,情況更是嚴重。2003年美國農民恩格爾系數為14.7%,新加坡為17.1%,加拿大為15.7%,法國為18.3%。農村居民人均家庭的純收入不及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在如此高的恩格爾系數下,用于非食品消費的支出就更加少。因而我國農村消費市場需要得到調整,改善農村居民的消費狀況刻不容緩。
3.工作農村住房消費過大存在浪費
從各地情況看,農民有錢后,首要的都是蓋新房或裝修房屋,住房消費相當于農民十年以上的消費存量,這期間農民沒錢用于其他消費。此外,由于農村房屋建筑標準不一,造成了一些地區房屋拆建浪費嚴重。
由于國家在農村實行了宅基地劃撥政策,農民的住房不能轉讓交易,這就使農民省吃儉用攢十來萬元蓋起的房子變成了“死資產”,連到信用社抵押貸款都沒資格。從資金流動的角度看,這是一種巨大的資產死滯,尤其是一些在外打工農民,蓋房為結婚,結完婚人就走,今后是否回農村也說不清,這種“新房”浪費更大。
4.預期支出壓力較大
一方面,農民收入不穩定,要承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壓力,預期收入缺乏保障;而另一方面,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農民生、老、病、痛都要獨自承擔支付費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目前在中國,一旦得了大病,平均花銷在7000多元錢,而全國農民的純收入每年也就2000元左右,可以說一場大病就會讓一個農村家庭陷入困境。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農民用于子女教育和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呈加速增長態勢。1990年,農村居民人均教育、醫療支出合計為60.1元,占當年消費支出總額的9.6%。2006年,兩者支出合計399.3元,是1990年的5.6倍,年均增長12.6%,分別比同期人均收入增幅和消費支出增幅高0.2和3.5個百分點,占消費支出的比重達到16.0%,比1990年提高了6.1個百分點,其中教育支出為209.6元,醫療支出為189.7元,分別是1990年的7.4倍和6.0倍,平均增幅分別為13.3%、11.8%。農村消費結構中子女教育、生產投入、建房裝修、醫療養老占了農民支出的75%,嚴重制約了農民支出的分配指標。盡管國家有關義務教育政策的落實效果開始顯現,農民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有所減少,但教育負擔的沉重還是可以通過“教育費、醫療費,支出沒底;缺技術、缺機會,脫貧無路”、“有孩子要讀書,小康家變貧困”的順口溜反映出來。因此,在預期收入沒有保障、預期支出大幅增加的情況下,農民不可能把有限的資金全部用于消費。
二、影響我國農民消費結構升級的主要原因分析
1.農民收入偏低,增長緩慢
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入實施,城鄉收入差距逐步拉大,1985-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平均增幅為12%,比城市低1.5個百分點。1997-2003年,農民收入增長嚴重滯緩,年均增幅只有2.4%,7年時間各年增幅均未超過7%。直到2004年中央加大對“三農”工作的扶持力度,農村居民收入有了較大提高,但仍遠遠落后于城市。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404.7元,只占城市居民的39.2%,而且保持持續較快增長的難度比城市居民要大。農民收入偏低嚴重制約了農民的購買力,影響了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 2009年2月28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國政府網與網友在線交流時表示:“取決于消費的不在于一般號召,而在于消費者口袋里是不是真的有錢?!边@實際上正是中國農民最樸素的消費心理:最根本的還是要使經濟發展,使人們就業,從而掙到錢才能真正實現消費。
中小企業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重要載體,解決農民工的就業問題還要依賴于中小企業的發展。然而,受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的雙重影響,中小企業自身處境艱難,甚至大量倒閉破產。中小企業的復蘇和發展,除了依賴政府的扶持之外,還需要整個經濟環境的好轉,這無疑加劇了農民工就業增收的難度。
2.農民消費結構不合理
雖然農民在吃住方面的支出比重在逐年下降,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文教娛樂的支出比重在增加,消費結構呈現多樣化趨勢,但農村居民生活仍未擺脫以必需品為主的生存型消費模式,消費結構水平仍較低,消費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一是當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仍偏重于物質,生存資料的支出比重大大高于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的支出比重。2005年在農民生活消費支出中,除食品、居住高于城鎮居民外,其它各類消費支出都低于城鎮居民。農民消費增長緩慢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3.農村消費環境差
2006年,我市農村消費品零售額172.3億元,比1978年增長23.2倍,年均增幅達到12.1%,但仍低于城市4.3個百分點。商業網絡的不完善,制約了農民的消費增長和生活品質的提高。一方面,農民的收入水平低,存在買不起的問題;另一方面,農村商業銷售體系的不完善也制約了農民的消費,就我區而言,三鎮的地理位置是一個狹長地形,城市是龍頭,農村在龍身和龍尾,再加上農村沒有大型的商業體系,農村日常生活用品大多是在趕場天到集市購買,那里商品質量低劣、品種少、假冒偽劣商品多,根本不能滿足農民日益提高的消費要求。
4.愚昧消費、人情消費還經常出現
農民的愚昧消費集中體現在“三色”消費上,即“白色”、“灰色”、“黃色”消費上。都是不文明、不合理甚至低級庸俗的消費。農民的“白色”消費主要表現為喪事奢辦。墓地擠占耕地,用現代方式進行封建迷信消費等等;“灰色”消費主要表現為求神問卦、看相算命等各種名目的封建迷信活動以及各式各樣的賭博活動;“黃色”消費則在已有的古老的丑惡現象之外,又增加了電腦“黃毒”和網上色情等“新”品種,對農村青少年的思想和身心健康構成了很大威脅。另外,近年來農民消費支出中人情消費的比重越來越大。愚昧消費、人情消費增加了農民負擔,助長了社會上的不正之風,破壞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