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忠貴 徐文德
80年代以來,法國的失業問題日趨嚴重,其國民失業率一度達到12%以上,高居西方發達國家榜首,解決就業問題由此成為法國政府經濟政策的重點。從1997年的希拉克政府到現在的薩科齊政府都不遺余力地推行一系列刺激就業的措施,使法國失業問題逐步出現轉機。據統計,法國2007年第四季度失業率為7.8%,創下了1983年以來法國失業率的新低。法國就業形勢的緩和與其宏觀經濟形勢有關,但法國政府采取的促進就業措施也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法國促進就業措施
(一)鼓勵創辦企業,以創業拉動就業。法國政府把創業看作是解決就業的良策,前總統希拉克甚至提出五年內新創百萬企業的目標。為了實現創業拉動就業的目標,法國政府從稅收、補貼等方面采取措施鼓勵和引導個人尤其是失業者創業。
一是降低創業門檻。2002年法國政府將企業的注冊資金從7千多歐元減為象征性的1歐元,規定個人創建公司可以把家庭住址作為辦公地點,合伙辦的公司可在5年內以合伙人之一的家庭住址作為辦公地點,使任何個人和小集體都可以輕易創辦自己的公司。2003年法國出臺了《迪特雷伊法》,完善了小企業管理制度,推動私人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建立,這種公司比普通公司規模小,創辦的門檻更低。
二是簡化創業手續。為保障公司簡便、快速地成立,法國政府采用聯合辦公方法,不斷簡化辦事程序。1998年頒布了簡化行政手續的37項措施,使新創小企業可以24小時內團辦完一切申報手續。法國政府還成立了“企業手續中心”,讓業主在一個地方辦完所有手續,成立“創建企業信息中心”,在互聯網上發布有關小企業的最新信息,推出公司在線注冊服務,給予業主最大的便利。
三是給予創業優惠。法國政府規定失業人員創辦新企業可以減免所得稅。如創辦工商企業可以享受兩年免征所得稅,以后3年對企業贏利分別減收75%、50%和25%的所得稅。2006年施行的新政策還規定所有創業前個人收入低于最低工資的創業申請人均可得到失業創業補貼。
四是加強創業指導。政府方面,法國成立了“國家創建企業委員會”,為創建企業的人提供幫助和建議,如為創業者免費修改、設計和規劃各種創業方案,對創建企業進行跟蹤指導等。企業方面,法國每年有1.5萬家企業是由工薪人員在原企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創建的,企業對準備自主創業的職工提供市場信息、銷售渠道,甚至轉讓生產許可證,給予技術和資金方面的幫助。
五是拓寬創業融資渠道。為解決個人創業初期的資金困難,法國政府采取多種措施拓寬創業融資渠道,包括為個人創業提供各種補助和獎勵金;由地方組織、維護創業權協會、信用貸款機構向創業者提供無需擔保的信用貸款;開辦創業儲蓄存款業務,為儲戶和創業者牽線搭橋;由銀行、專門機構發放租賃式貸款,將動產或不動產以租代買的形式提供給創業人。這些措施在吸引經濟困難的失業者創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政府多年的鼓勵和支持下,法國掀起了個人創業的熱潮。據統計,2004年法國新成立了22.4萬家公司,比2003年增加12.5%,2006年新創建企業數量再攀新高,達23萬家,比2005年增加3.7%[1]。截止2007年,法國完成了五年內新創百萬企業的目標,極大的緩解了法國就業形勢。
(二)重視并解決不同群體的就業問題
一是為青年就業立法。法國青年人的失業率曾高達25%,為促進青年人就業,法國政府不斷建立健全青年就業的規章和法案。1975年法國政府規定16-25歲的勞動者要簽訂就業培訓合同,并對這種培訓進行國家財政補貼。這項規定最終在1984年形成制度。1997年法國通過了《青年就業法案》,要求政府管理的行政、服務部門及各類事業單位、團體協會等向青年失業者提供各種服務性崗位,上崗青年將享受最低工資制度保護,并由政府為每個新設工作崗位提供80%的工資補貼。這個法案使法國在3年之內向青年失業者提供了35萬個就業崗位[2]。2006年法國還出臺了《幫助困難青年就業機制》,主要以財政補助的方式刺激法國企業盡可能多地雇傭16歲至25歲低學歷、居住在敏感社區或簽署“融入社會生活合同”的青年人。
二是實施高齡就業計劃。法國高齡就業率一直低于其他歐盟國家,主要原因是法國的提前退休模式、半工崗位數量少和老年人在就業市場受歧視。為此法國政府在2003年實施新的退休法,將法定退休年齡從60歲推遲至65歲;2006年耗資300萬歐元開展宣傳運動,向企業寄送宣傳手冊,播放電視宣傳短片,讓人們改變對高齡受薪人的看法,并實施《老年人就業全國行動計劃》(老年人定期合同計劃),通過創建特殊定期合同、取消德拉朗德(DELALANDE)稅、禁止65歲以前提前退休等方式推進高齡就業。2008年法國政府還將斥資6億歐元,通過補齊再就業工資差額、增加非全日制工作補貼等方式促進50歲以上人群的就業,其目標是到2010年將這部分人的就業率從38%提升到50%。
三是鼓勵殘疾人就業。殘疾人就業問題也一直為法國政府所重視。1987年法國出臺的殘疾人就業保障法規定,20人以上的企業必須雇用6%的殘疾員工,否則企業須每年為每個缺額交納2萬法郎的稅金。2006年法國出臺鼓勵殘疾人就業的方案,提出15項實用性措施,包括向未能就業的殘疾人提供“一對一”就業指導、對無正當理由拒絕接收殘疾人就業的企業處以重罰、保證殘疾人所工作的企業得到發展等[3]。
(三)充分挖掘企業創造就業潛力
一是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法國政府把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作為解決就業難題的重要手段。除了對新創企業的各種激勵措施外,法國政府主要通過減免稅費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如對中小企業轉為公司時所確認的資產增值暫緩征稅,減輕犯錯的稅收處罰,減少中小企業的稅務檢查時間,在中小企業雇用科技和專業人才方面給予資助,補貼中小企業研究開發經費,大幅削減中小企業專利申請費等。同時,法國政府還加強了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如成立中小企業發展銀行,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服務與擔保業務;提供市場開拓保險,幫助中小企業抵抗在開拓國外市場中可能遭遇的失敗風險。
二是對創造就業的企業進行獎勵。對創造就業崗位的企業,根據其新創就業崗位的數量獎勵不同額度的獎金,如營業額在4500萬歐元以下,新創1-30個就業崗位的中小企業每個新增就業崗位可獲補貼額1500-6000歐元不等。另外,在法國政府確定的某些落后地區,在工業、商業領域投資在300萬歐元以上,創造就業20個的企業可享受國家領土整治獎金,每個雇員1萬歐元左右。2002年,領土整治獎金幫助開創了近1.25萬個就業崗位。
三是縮短法定工時。從80年代開始,法國各屆政府都力圖通過減少工作時間促使企業增加就業崗位。1981年法國政府將1936年就制定的每周合法工作40小時改為39小時。1998年通過《奧布里法》,分兩階段把每周法定工時由39小時減至35小時[4]。據法國統計與經濟研究所(INSEE)列舉的不完全統計數字,1997年至2001年,這一政策的實施使除農業以外的私營部門增加了三十萬個就業崗位,占這一時期所創造的工作崗位總數的18%。
(四)實施勞動市場彈性化策略
法國就業保護程度很高,過度的就業保護使法國企業招工動力不足,甚至部分企業離開法國在其他國家招工。在這種形勢下,2005年法國通過了《新就業法案》,提出“新雇用合同”,規定20人以下企業聘雇員工時可以有兩年的“鞏固期”,企業在此期間不需提出理由便可解雇。被解雇的員工具有領取離職補貼、享受失業保險、接受陪伴服務等增強權力。新法案給予企業極為寬松的雇用彈性,讓企業在招募人力時不會因為嚴格的勞動保護條件而卻步。該法案的實施短期內提供了四萬個就業機會。2006年法國還通過了《機會平等法》,在其中提出了“首次雇用合同”,規定20人以上企業招聘26歲以下人員,有兩年的“能力鑒定期”,企業在此期間不需提出理由便可解雇[5]。雖然這項法案引起了全國范圍的抗議浪潮最終被迫修訂,但推進勞動市場彈性化已經成為法國就業政策的趨勢。
(五)強化國家就業服務
一是提供個人化的求職服務。法國就業局(ANPE)為每位求職者配備了專門的就業指導人員,根據其個人實際情況擬定求職計劃,并定期跟蹤指導。二是對企業和求職者進行補貼。如對與失業者簽長期合約的企業,前三年分別補貼工資標準的40%、30%、20%;對失業者參加求職面試還提供交通補貼。三是密切與企業的互動聯系,積極幫助企業解決雇用員工的困難,并設立各種專業小組,追蹤不同專業領域的就業機會。四是推廣方便就業的結算工具。如推廣“就業支票”,鼓勵小型企業雇用員工以支票形式支付薪資,其中含補貼,免去了繁
瑣的申請手續;推廣主要用于家政服務方面的“用工信用卡”,使普通民眾以低廉的價格和最快的速度獲得家政服務及其他社會體系的服務,間接催生更多的就業崗位。
二、幾點啟示
(一)以創業拉動就業,關鍵是放寬各種限制,營造有利于創業的環境。法國掀起創業熱與法國政府簡化手續、放寬企業注冊要求等措施是分不開的。對于我國而言,一是要加強就業觀念教育,提高公民對創業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要放寬對個體勞動者和中小企業的管理,簡化創業的登記、審批手續。三是減少個體工商和中小企業的稅費負擔,防止多頭收費、亂收費的現象。四是進一步推動鄉鎮銀行、信貸公司的發展,推出專門的創業信貸產品,拓寬創業融資渠道。五是要完善創業培訓、開業指導的創業服務體系。
(二)提高全社會創造就業的能力,重點是發展企業,尤其要扶持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可以用較小的投資成本創造較多的就業機會,我國應改變目前地方政府對吸納就業較少的大項目、大公司的偏好,采取措施解決中小企業發展難題。特別是在當前從緊的貨幣政策下,改善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已迫在眉睫。
(三)促進就業與就業保護之間存在一定矛盾,要在兩者之間找到適合國情的平衡點。在就業政策彈性化的發展趨勢下,法國政府規定的“首次雇傭合同”本意是鼓勵企業多招聘人員,提高就業率,卻因為該法案減少勞動者就業保護而引發了大規模抗議和全國性罷工。這并不是因為《首次雇傭合同》不合理,而是在法國高就業保護的社會背景下,民眾沒有辦法接受政府給予企業較大的彈性。這說明促進就業和就業保護之間存在一定矛盾,強調促進就業或者強調就業保護都必須符合國情。我國的新勞動合同法同樣存在爭議,持異議者認為過度加強對勞動者的就業保護,會帶來勞動力成本的顯著提升,對我國經濟造成消極影響。因此建議對新勞動合同法的效應進行調研,如果對經濟影響較大,應靈活修改有關規定,使就業保護符合中國國情。
(四)要針對不同群體的特點采取相應措施解決就業問題。要完善和落實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要加強就業培訓,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進一步完善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要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改革教育體制,改變就業觀念,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
(五)要建立以人為本的就業服務體系。通過點對點的就業指導、制定就業計劃、跟蹤就業情況為就業者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服務。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澄邁縣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