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運華
摘要: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階段以及服務內容決定了其存在大量的資金需求,而這種資金需求依靠國家財政補貼以及合作社內部籌資無法得到滿足,因此,從目前來看,農民專業合作社對金融部門的信貸資金具有一定的依賴性。本文對金融部門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問題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金融部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問題
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為“民辦、民營、民受益”的中介機構,其主要功能是通過從事生產服務、技術服務、營銷服務、管理服務等,維護最廣大農民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收益性。農村專業合作社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因此,支持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是各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也是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
一、農村專業合作社對農業發展的催進作用
1.農村專業合作社規范了農村經濟發展環境,有助于抵御市場風險。
在銷售上,合作社與農戶是利益的共同體,由合作社組織收購和銷售,解決了產品賣難的問題,也避免了過去政府管種不管賣的現象,從根本上保護了農民利益,規范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環境,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逐步建立起了一種自我調節生產的市場化運行機制。
2.有利于實現生產與市場有效對接,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農村新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按照市場需求,引導農民有組織地進人市場,使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進行有效對接,不僅解決了單家獨戶的農民難以進人市場的問題,而且也解決了市場和加工企業面對分散農戶難以組織貨源的問題。
3.有利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新型農村專業經濟作為上聯龍頭公司、下聯廣大農戶的紐帶,緊緊依靠大公司的帶動,能夠對市場行情進行較準確的預測,組織農戶依據公司要求,實施產業化經營,有利于培植主導產業,把主導產業做大做強。同時,通過對內協調行動,統一品牌,統一生產,使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產業結構趨向優化。
4.有利于加強對農民的信息和技術服務,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農村新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一般都從信息、技術服務起步。它們多由熟練掌握一門或多門適用技術、信息靈、門路廣的專業大戶、農村能人、基層干部及農技人員牽頭,一頭聯結市場和龍浮;企業,一頭聯結千家萬戶,是農業科技成果和適用技術與農戶結合,從而長人農業的最佳載體和最便捷通道。許多協會、商會還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掛鉤,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通過產學研結合等多種形式對農民會員進行信息、技術服務。
二、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規模小,實力弱,帶動力不強。
“小、散、弱”成為目前大部分專業合作社的致命弱點。主要表現在社員少、資本少、占有的市場小,無法與大公司、大企業抗爭。而發達國家農場主生產的農產品80%左右由合作社加工和銷售,在美國已達到了90%。
2.內部運作機制不規范。
由于缺少法律支持和有效的指導管理,部分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沒有規范章程,宗旨模糊,職責不清,另之機構設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民主氛圍不濃,致使組織內部缺乏活力。有的組織雖然有章程,但沒有按章程辦事,實際上處于放任自流狀態。另外,部分合作社僅僅是一個經銷商而已,與農戶只是購銷關系,沒有利益的連接。
3.發展環境不優。農業、民政、工商、科協等各部門都參與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管理,體制不順,事權不明。農村專業合作社作為經濟實體,既是農產品的生產者,又是加工者,也是銷售者,各環節都要繳納稅費,負擔過重。
4.營銷手段落后。農村合作社在信息獲取、產品交易等方面,仍然是傳統的運作方式,在現代技術運用方面還很欠缺。同時,在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由于檢測手段落后,農產品難以通過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直接影響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5.農村金融機構信貸服務效率低下。
由于農業生產具有周期性和季節性的特點,因此,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了抓住生產和銷售的時機往往要在短時間內就籌集到所需的流動資金。但是,由于農村金融機構目前普遍加強了風險管理,對貸款持謹慎態度,且大部分縣市行已沒有多大的貸款權限,申請由當地分支行逐級上報市分行審批,程序環節較多,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申請貸款時需要提交繁雜的申請材料,貸款所需時間很長。據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2006年對壽光、金鄉和慶云的調查, 67. 8%的農戶以及75%的企業認為當前農村金融機構貸款審批時間長、手續煩瑣。這種金融服務的方式和效率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貸款的需求相差太大,很可能使農民專業合作社喪失掉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造成了農村金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關系的斷裂與不協調。
三、金融支持農村專業合作社的必要性
農村專業合作社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自發組織的一種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發展農村經濟的組織形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鼓勵和支持發展農村新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中央提出由來已久,早在1994年中央就提出要抓緊制定農民專業協會示范章程,把農民協會真正辦成“民辦、民營、民受益”的新型經濟組織。黨的十六大報告要求,“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人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發展農村新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解決農業規模經營的必由之路。農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任務主要包括基地建設、信息和銷售網絡建設、加工設備建設、廠房倉庫建設等,大都是一些基礎性的項目,具有明顯的基礎性,因此,支持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是各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也是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
四、金融支持農村專業合作社的基本思路和設想
1.金融支持農村專業合作社應遵循的原則。一是產業化發展的原則。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產生和發展于市場經濟體制中,直接面對市場進行生產和經營,是建立在分散生產,統一服務和平等交易基礎上的經營聯合體。因此,在支持其發展中要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個環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圍繞主導產業、特色產品和重點區域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形成農業產業化經營與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相互兼容,互為促進的發展局面。二是自主發展的原則。支持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必須堅持“民辦、民營、民受益”,突出農民為主體的指導思想,真正辦成農民自己的合作組織。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走民營化道路更有利于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金融支持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鼓勵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民營化發展。三是與財政支持相結合的原則。金融支持必須與財政支持相一致,在新形勢下,我國農業工作的重心就是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因此金融貸款應服務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有機結合,主要用于支持形成規模、形成產業的農民群體。要通過資金投向扶持和引導產業發展,形成行業規模和產業優勢。
2.金融支持農村專業合作社的思路。金融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社,其重點是以大力推廣小額農貸為突破口,強化支農服務,積極支持農民的融資需求,改善經營,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人,從而推動當地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一定規模的農業產業化生產格局。農村合作的發展重點應主要包括三大類:一是基礎設施類,包括基地的水利、交通等設施建設;二是配套設施類,包括儲藏、保鮮、質量安全檢測系統建設等。三是科技服務類,包括信息網絡建設,優良品種引進,新技術、生產模式的推廣運用以及對農民的科技培訓等。鑒于目前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參差不齊的狀況,建議金融機構選擇具有一定的規模、擁有一定的資產、機制健全、管理規范、效益較好的合作社進行支持。支持的農村合作社所從事的是一個或幾個主要產業的經營活動,擁有一定數量的社員,必須與農戶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對于那些只是停留在單純地購銷環節上的合作社,以及只具備行政管理職能的專業協會,則不必納人支持的范疇
結語:
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金融需求相比,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明顯不足,主要表現為資金供給數量不夠、供給結構錯位、金融服務機構單一等。一方面是農村金融機構存貸差逐年擴大,另一方面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由于信貸資金供給數量不足以及結構錯位所遭遇的“貸款難”現象,由此可以看出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取得銀行貸款時面臨著嚴重的信貸配給,在向銀行融資過程中處境艱難,亟需解決。
參考文獻:
[1] 曹曉勇. 我國農村金融供需特征及金融支持問題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 2007,(08) .
[2] 杜朝運,張潔. 農村合作金融的制度安排與績效:日本經驗及借鑒[J]金融與經濟, 2006,(08) .
[3] 陳剛,榮長蕓. 金融支持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調查與思考[J]西南金融, 2005,(10) .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