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龍
摘要:商業保險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發揮保險輔助社會管理功能的有益探索,也體現了保險業服務“三農”,服務社會的行業責任,同時對新農合合作機制的創新及保險公司開拓農村保險市場和完善多層次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介紹了商業保險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現狀及取得的成效,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對今后商業保險的參合工作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商業保險;新農村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一、商業保險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簡介
2003年我國推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下稱“新農合”)制度,即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等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截至2008年9月30日,全國開展新農合的縣(市、區)數達到2729個,參合農民達8.14億人 ,參合率為91.5%。僅2008年前三季度全國籌集新農合基金達710.02億元,人均籌資水平達87.2元,支出總額為429.10億元,全國累計受益3.69億人次。新農合在減輕農民負擔、緩解因病致貧返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特點
與原來的農村合作醫療相比,新農合呈現出新的特點:首先,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新農合明確規定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對參合農民每年按人均不低于10元給予補助,確立了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相結合的籌資機制,2009年西部地區地方財政補助不少于人均40元;其次,保障以大病統籌為主,將重點放在農民的大額醫藥費用或住院醫藥費用的補助上;第三,統籌層次和能力也得以提高,新農合以縣代替了過去的鄉、村為單位來開展統籌,增強了抗風險管理能力;最后,規定由政府負責和指導建立
組織協調機構、經辦機構和監督管理機構,對新農合加強了領導、管理和監督。另外,還明確了農民自愿參加的原則,并賦予農民知情權和監管權,以維護制度的公開、公平和公正;同時附以建立醫療救助制度,通過民政、扶貧等部門資助貧困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經辦方式
在前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和推廣過程中,形成了三種類型的經辦方式。三種方式各有優勢,一是由衛生部門所屬合作醫療管理中心經辦。這種做法比較普遍,有利于規范醫療機構行為和控制醫療費用,但暴露出專業治理能力不足。二是由勞動保障部門所屬社保中心經辦。這一方式在東部農業人口較少地區采用較多,能夠利用現有社保中心力量, 節省管理成本,但由于是第三方付費, 社保中心對醫療行為沒有直接的約束控制,需要衛生行政部門的協調配合。三是保險公司經辦方式。商業保險公司專業技能較強,費用理賠經驗豐富, 用人機制靈活,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服務質量,由此可以減輕政府設立機構、聘用人員等前期投入和壓力,但保險公司亦屬于第三方付費, 需要衛生部門配合加強對醫療行為的約束控制。一些東部地區和少數中部地區,采取委托保險公司進行基金管理和審核報銷,衛生、財政部門進行監管的做法,探索形成了“政府組織引導,職能部門監管,商業保險公司經辦,定點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的‘征、管、監分離”的模式。
3.保險公司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主要模式
按是否承擔基金營運風險分類,保險公司參與新農合的運作模式主要分為基金型、契約型和混合型三種。
(1)基金型。由政府負責基金盈虧、保險公司提供管理服務。在這種模式中,政府和有關部門負責新農合方案制定、組織協調、宣傳發動和資金籌集等工作;保險公司以第三方管理者的身份,受托承辦新農合運行管理中的工作量比較大的審核支付業務;政府單獨向保險公司支付管理費用,不從基金列支,基金虧損由政府彌補,基金結余轉入下一年度合作醫療基金。
(2)契約型。采取政府作為投保人、保險公司作為保險人、參加新農合農民作為受益人的保險契約管理方式。在這種模式中,保險公司與當地政府主管部門就保險責任、賠付比例、賠償限額、收費標準等方面協商一致后,按照保險合同方式運作新農合基金,履行保險責任,承擔基金運作盈虧。
(3)混合型。介于基金型和契約型之間,是指保險公司代政府管理新農合基金,收取管理費,基金節余轉入下一保險年度,基金虧損由政府和保險公司按一定比例分攤。
4.保險業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內在原因
如果由地方政府直接運作新農合,首先需要設立具體經辦機構來負責資金籌集及日常管理監督和報銷支付業務。由此需要安置大量人員,從而帶來很大管理成本和財政壓力。其次,政府部門缺乏專業的資金管理隊伍,合作醫療方案設計及醫療費用管控技術性也非常強,如果不熟悉審核支付業務知識和專業技能,報銷支付中極易出現漏洞。而保險公司擁有這樣的專業管理人才和技術。因此商業保險公司參與新農合工作,是保險公司與地方政府雙向選擇的結果,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社會資源,保險公司則可以發揮自身的風險管理、理賠技術、服務網絡等優勢 ,同時可實現參合農民、政府部門和商業保險公司三方的共贏。
二、商業保險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主要成效
商業保險積極參與新農合,按照“征、管、監”協調運作的機制,接受政府委托,提供專業化管理和服務,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1.實現了新農合的“征、管、監”分離
保險公司作為第三方機構承辦新農合的業務管理,這樣既可有效利用保險公司現有的專業技術、服務網絡和人力資源,也將政府從辦醫保轉為管醫保,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把主要精力轉向籌資管理、組織管理和監督管理,有效地促進了政府職能的轉變。
2.降低了新農合的運行成本
保險公司參與新農合,利用已有健全的機構網絡、完善的信息系統和專業的人才隊伍等資源優勢,在較短時期內建立起業務管理機構,減輕了政府設置機構、配備人員的壓力。同時,保險公司利用靈活的人事制度,強化了聘用人員的管理和考核,提高了運作效率。
3.提高了新農合的業務管理和服務水平
保險公司利用管理經驗和精算技術,配合政府制定新農合方案,提高了方案的合理性;運用風險管控技術,規范審核、補償支付流程,提高了方案執行的公開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建立精簡的、獨立于醫療服務機構的專管員隊伍,搭建有效的信息處理平臺,提升了新農合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務水平,提高了農民的滿意度。
4.有利于構建多層次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
保險公司利用自身農村資源優勢參與新農合,在農村地區逐步建立起基本醫療保險服務平臺,增強了農民的風險意識和保險意識,促進了較富裕農民投保商業醫療保險,為構建新農合和補充商業醫療保險相結合的農村醫療保險體系奠定了基礎。
三、商業保險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存在的問題和風險
1.缺乏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現行保險法規對保險公司參與新農合業務沒有明確定性,造成保險公司參與新農合的定位不明。保險公司能否持續參與新農合受制于當地政府的決策,政府換屆、領導更換等因素增加了保險公司參與的不確定性。缺乏法律保障也造成了部分地區新農合資金不到位或不足額到位,這樣從短期來看,保險公司可能因考慮社會效益等因素,積極參與,但從長遠而言,由于保險公司權益難以保證,其參與的積極性肯定會受影響。
2. 醫療體制不夠完善
目前政策規定不報銷自費藥品費用,農民、保險公司和有關監督機構要求醫療機構更多地使用公費藥品,影響了醫療機構的盈利性,部分醫療機構對商業保險參與新農合存在較大抵觸情緒。此外,醫療體制中的不規范現象也導致賠付率人為上升,增加了合作醫療基金經營管理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