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嵐
一、欠發達地區農戶借款需求及特征分析
根據調查了解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戶在收支上大多存在缺口,農戶的收入無法滿足日常的支出,為了彌補這個缺口,絕大多數的農戶都進行借款。農戶借款的目的一般是為了滿足兩個方面的需求:生產需求、生活需求。從實際的調查情況分析,欠發達地區的農戶借款主要是為了滿足生活所需,或者是從事一些基本的生產活動。而農戶的金融需求主要是通過民間借貸的方式解決,因為這些借款的自償性較差,償還風險較大,因此農戶很難從金融機構獲得借款。
二、欠發達地區正規金融機構金融供給情況
經過多年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與發展,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已經取得了較大的發展,雖然經濟較之發達地區總量低,但是近年來經濟持續增長,為農村金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金融信貸市場中,商業金融機構發揮了重要作用;金融發展程度和金融市場化程度有所提高。
由于農業的生產特征,造成了農業的風險性較大,并且小額貸款的交易成本較高,而農戶大多很少有抵押,在這些因素下,農戶很難通過正規金融機構獲得金融支持,絕大多數農戶的借款來源來自于親戚朋友, 來自于銀行及信用社的只是少部分,在我們的調查中,很多農戶表示貸款不會首選正規金融機構。
為什么農戶對農村正規金融機構認知程度不高?這主要是由于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1)貸款難。基于我們以上的分析,由于農業的特殊性和貴州農村地區農戶的經濟條件,想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是比較具有難度的。
(2)貸款手續麻煩。想在正規金融機構進行貸款,必定存在一定的貸款手續。根據我們的調查農戶向在金融機構申請貸款所需的手續是相當復雜的,較之與親戚朋友借肯定是麻煩很多。
由于以上原因,農戶在需要金融支持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正規金融機構而是借款比較方便的親戚朋友。圖1是2007年貴州地區農戶貸款途徑的構成情況。由該圖我們可以看出,農戶借款傾向更偏向于私人借貸,大多數的農戶表示不愿意到正規金融機構借款。原因是借款條件過于嚴格,動輒就需要房屋進行抵押。小額貸款通常都是用于緩解緊急情況,而復雜的手續和嚴格的條件讓農戶望而卻步,在親戚朋友那里很快就能辦完的事情在正規金融機構卻
要辦很久。
三、欠發達地區農村非正規金融供給
從我們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欠發達地區農戶的金融需求在正規金融機構那里得不到完全的滿足,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必然會選擇非正規金融供給渠道。
通過我們的調查我們發現幾個現象。其一雖然農戶間在進行私人借貸的時候不一定簽訂標準形式的合同,但是對于借款對象的信用程度借款人有很深的了解。如:在我們調查借款給自己親戚的張某某時,張某某說:一般借錢的親戚都是自己較熟悉而且以前借某某的錢或者自己的錢也都按時歸還。這表明私人借貸是有一定的衡量機制的。其二:借款人一旦違約不還將會面臨嚴重的信用及人際危機。私人借貸一般都發生在相互熟悉的借貸主體上,一般都有共同的生活圈子,或者是親戚或者是朋友,有著各種各樣千絲萬縷的關系。一旦產生違約情況,借款人不歸還錢物,借款人將面臨嚴重的信用危機。
除了私人借款之外,農戶們也向一些非正規金融機構進行借款,通過我們的調查了解到這些非正規金融機構的借款有以下特點:
(1) 貸款要求相對較低,不一味強調擔保、抵押。只要貸款申請者所投資的項目有市場、或者還款能力具有一定的保障能力,即使沒有抵押沒有擔保也可以獲得貸款。
(2) 貸款手續簡單。
這兩個特點正好是農戶不愿意到正規金融機構進行貸款的原因所在。
四、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供給存在的問題
歷經數次改革,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但從總體上看,欠發達地區的農村金融發展仍然徘徊不前,落后的農村金融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提高的“瓶頸”,金融壓制使得金融與經濟增長的互動關系被扭曲,在這些地區農村金融明顯是存在一些問題的:
(1) 金融資源不足。欠發達地區農業的發展相當有限,貧困人口多,農戶本身經濟條件也不佳,這些大大加重了農戶的負擔使他們少有剩余財產。同時,農村資金流失嚴重。
(2) 農戶對正規金融機構認識和接受度有限。絕大多數的農戶都要通過其他非正規金融 機構和途徑來解決自己的借款需求。
(3) 正規金融機構供給不足。金融機構出于本身發展的考慮,在農村地區的業務量逐漸萎縮。農戶及農村企業貸款難。
五、主要政策建議
欠發達地區金融的改革確實是任重道遠,需要根據這些地區的實際情況來選擇農村金融的發展道路。
1.發展新模式的小額信貸
發展新模式的小額信貸時,應根據農村貸款者的不同職業設計不同的小額信貸產品,小額信貸服務以聯保小組而非個人為對象。貸款額度根據需求和小組還款能力確定,還款頻率可靈活確定。由于小額信貸的客戶不能提供擔保(抵押)品,應建立特殊的安全保障和激勵機制。如凍結借款小組部分存款作為保證金,如果呆帳率超過一定比例便中止項目,而作為還款激勵,那些能夠按期還款的農戶則可以貸到更多款項。
2.建立功能齊全,符合貴州農村特征的正規金融體系加強農業信貸補貼
農業信貸補貼論認為由于農村居民沒有儲蓄能力,農村面臨慢性資金不足的問題,而農業由于其產業特性使其不可能成為以
利潤為目標的商業銀行的融資對象,因此為增加農業生產和緩解農村貧困,彌補農業與其他產業結構性的收入差距有必要對農村信貸進行補貼。所以在規范農村正規金融體系的過程中國家的農村信貸補貼應該是首先要解決的一大問題。
但是在解決農村借貸的這個問題上我們除了要強調國家的政策補貼外也要
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如政策性金融機構主要以政策性資金注入農村,其資金投向偏重的方面應該和其他商業性金融機構的偏重有所不同。農信社已成為現在貴州農村地區正規金融的絕對主力。要改善農村借貸關系,要解決農村地區金融供給和需求不平衡的矛盾,就不得不從建立功能齊全的正規金融體系開始,要加大農村正規金融供給的力度。
3.發展農村非正規金融機構擴大農村金融供給
根據我們的調查顯示,欠發達地區農戶借貸主要還是偏向非正規金融渠道,這主要由于從這些渠道獲得借貸更為便利。
非正規金融機構在從事農業信貸的時候也應該得到與正規金融機構一樣的待遇。既然非正規金融能夠對農村金融做出貢獻并改善農村金融的供給,我們為什么不大力發展農村非正規金融?發展欠發達地區農村非金融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通過法制建設和完善政策來引導、規范和管理農村非正規金融機構。
(2)加強對有組織的農村民間金融活動的監管來引導和規范農村非正規金融。
(3)通過改善農民的資金觀念來引導和規范農村非正規金融。
在我們的調查中農戶對農村正規金融機構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性,造成這種現象有正規金融機構貸款手續煩瑣等原因但是也有農戶對正規金融機構的不熟悉的原因。因此作為國家和正規金融機構本身應該加強宣傳,培養農民合理使用借貸資金,講求資金使用效率的經營觀念,充分發揮借貸資金的作用。
4.發展農村保險業務
農村保險機制是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機制,由于農業自身的特點使得農業一直都屬于弱質產業,一旦遇到自然災害等特殊情況農村經濟將遭受嚴重損失,據有關調查顯示,由于自然災害而產生的農業呆、壞帳達到23%,由此可以得知農業的風險性較大。農業保險機制的嚴重缺乏,使農業生產缺乏必要的風險對沖手段,從而影響金融部門介入農業的信心。
所以在這些地區應該引入商業保險的概念,金融機構在貸款時可以強制要求借款人先購買一定額度的保險以降低自己的貸款風險。進行風險的轉移。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學院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