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萍
摘要:目前,農村已成為假幣犯罪活動的“重災區”。本文針對當前農村反假幣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分析了農村假幣流通的特點以及農村反假幣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如何加強農村反假幣工作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反假幣;人民銀行;機制
近年來,假幣不斷流向農村,直接影響到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及農民的生產與日常生活。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80%以上的農民接觸過假幣。這充分表明農村已成為假幣犯罪活動的“重災區”。因此,加強農村反假工作勢在必行。
一、當前農村假幣流通的現狀和特點
1.流通假幣的券別以大面額為主,小面額的假幣相對較少。
2.假幣種類多樣,造假水平不斷提高。以當前出現的HD版假幣為例,其印刷技術、圖形處理等手段都較以往有了明顯提高,仿真程度較高,一般群眾難以鑒別。
3.假幣來源渠道復雜,流入面廣。從調查的情況看,假幣來源于外地的居多,主要通過三條渠道:一是不法分子直接從假幣制販商手中零星購入;二是流竄作案的不法分子從外地帶入;三是制販一條龍,從省外用貨運或托運的方式帶入后分銷。來源于當地的假幣則相對較少。
4.從已發現和收繳的假幣看,連號的假幣少,重號的假幣多。
5.農村集鎮和偏遠山區成為假幣流入市場的主要渠道。農村集貿市場人員復雜、現金使用量大、從事交易人員鑒別能力相對較低。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大肆將假幣通過各種渠道推進流通領域。同時,偏遠山區和外地游客交易時使用假幣的現象普遍存在。
6.在假幣使用方法上,以大面額假幣購買小件商品,從而換取小面額真幣者居多。
7.假幣危害群體主要是文化程度較低、年紀較大的老人或年紀較小的兒童等。
8.缺乏假幣鑒別技能。由于農村群眾文化程度相對較低,而且很少有機會接觸反假幣培訓等活動,因此普遍缺乏相應的假幣識別能力。
9.缺乏必要的假幣鑒別工具。由于資金、管理以及思想意識等方面的原因,目前95%以上的集市批發業市場沒有配備專門的鑒別儀器。
二、當前農村反假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村群眾由于文化水平較低,金融知識缺乏,法制觀念和自我保護能力相對薄弱,極易上當
受騙。目前,農村反假幣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反假貨幣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不夠完善
根據國務院反假聯席會議精神,各地都已經建立了“反假貨幣聯席會議制度”。但這一制度在農村尚未得到完全的落實,部分成員單位工作缺乏主動性,基層反假幣工作領導體制和運行管理機制尚需完善,信息平臺有待建立,工作督促落實和考核制度尚需完善。
2.反假幣知識宣傳不到位,農民缺乏基本的防假識假技能
近幾年,人民銀行加大了反假幣力度,開展了一系列反假幣宣傳活動,社會公眾的防假、反假意識有了一定提高。但由于以下原因,導致宣傳效果不甚理想:
(1)目前大多數金融機構集中于城市,農村成為反假幣知識宣傳的薄弱地帶,尤其以偏遠山區更為明顯。各金融機構注重于對城鎮及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宣傳工作,忽視了對農村及農民反假幣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工作。
(2)反假幣宣傳缺乏長期性和經常性。每年的反假幣宣傳活動時間短、跨越時間長,很難滿足日趨嚴峻的反假幣形勢的需要,如何創建長期有效的反假幣宣傳機制,以保持反假幣宣傳工作的經常性和連續性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探索。
(3)宣傳手段較為單一,宣傳效果有限。
3.農村金融網點覆蓋率低,反假幣服務難以保障
金融服務窗口作為反假幣的第一道關卡,在反假幣工作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商業銀行的改革,農村金融網點大量撤并,而保留的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網點絕大部分集中在中心鄉鎮,難以為分散居住的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假幣鑒別及咨詢等方面的服務。
4.假幣受害者法律意識淡薄,導致假幣長時間“體外”循環
多數農民對識別假幣的方式方法、持有和使用假幣等違法行為的后果知之甚少。絕大多數群眾為了保護自身利益,發現假幣后不會依法上繳銀行等金融機構,而是千方百計用出去,將損失轉嫁他人,這就使一部分假幣長時間“體外”循環,嚴重影響了人民幣的信譽。
5.基層金融機構反假幣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
個別基層金融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為了與客戶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忽視《中國人民銀行假幣收繳、鑒定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及規定,放松假幣收繳工作程序,發現假幣沒有按照規定進行收繳,致使假幣在市場上繼續流通或使已收繳的假幣重新流入市場,嚴重影響金融機構的聲譽。
6.反假幣專業技術力量薄弱
一方面,由于農村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社情復雜,假幣來源渠道較多;另一方面,農村基層金融機構的部分一線人員反假幣專業知識相對較少,反假幣技能尚有待提高。因此,農村的反假幣專業技術力量相對比較薄弱。
7.對制、販假幣等犯罪活動處罰不夠嚴厲
目前對小額的假幣案件,司法機關只是對涉案犯進行罰款處理,這必然會助長犯罪分子繼續從事更大的制、販假幣等犯罪活動。
三、關于加強農村反假幣工作的對策和建議
針對當前農村反假幣工作的嚴峻形勢,基層人民銀行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應對策略,多措并舉,群防群治,才能有效遏制轄區內涉假案件上升蔓延的勢頭。
1.加強監管,發揮人民銀行在反假幣工作中的主導作用
人民銀行作為基層反假幣工作的主管部門,應抓好反假幣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全轄區金融機構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反假技能,定期組織開展反假幣專業知識培訓,切實督促有關人員全面掌握反假幣業務技能。同時,應加大對各金融機構假幣收繳工作的檢查監督力度,定期通報各金融機構假幣收繳工作情況,對不執行或不認真執行《中國人民銀行假幣收繳、鑒定管理辦法》的金融機構給予嚴肅處理。
2.建立健全農村反假幣法制網絡
充分發揮縣域“反假貨幣聯席會議”的作用,積極協助公、檢、法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建立、健全農村反假幣法制網絡。公安機關要加大查堵力度,切斷假幣販運的鏈條,同時要廣泛發動群眾,提供破案線索,追根溯源,深挖假幣販運、販賣團伙,摧毀假幣販運的渠道和販賣的網絡,遏止假幣犯罪在轄區內的蔓延。檢察機關要對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的涉假案件盡快提起訴訟,使涉假犯罪嫌疑人員從嚴、從快受到法律的懲處。法院對涉假犯罪嫌疑人員要進行公開審判,對涉假犯罪增加法律震懾力。
3.改進宣傳方式,加大宣傳力度
針對廣大農村群眾文化層次較低、反假知識有限的特點,應改變過去集中時間、集中地點、小范圍、低層次宣傳的方法,采取“下鄉到基層、宣傳到人心、服務到細節”的宣傳方式,做到“集中宣傳與分散宣傳相結合、農忙宣傳與農閑宣傳相結合、宣傳假幣識別知識與宣傳法律、法規知識相結合”,通過開展經常性、反復性的宣傳活動,逐漸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和反假幣知識水平。
4.推廣非現金結算工具
隨著商業銀行的發展,銀行結算手段有了很大進步,農村金融機構在積極開展結算工具和結算方式、方法創新的同時,應當在集貿市場、商店、旅館、飯店、便利超市等消費場所加大POS機投入和使用宣傳,增加ATM機等硬件設施建設,強化現金管理,引導、鼓勵企業、個人采用非現金結算方式,義務為群眾提供假幣咨詢和鑒別服務,從而減少農村的現金交易,杜絕假幣的滋生市場和生存的空間。
5.建立健全長效的反假機制
農村反假幣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從制度和機制上去保證,要建立和完善如下三個機制:
一是強化反假聯絡員培訓機制。通過個別輔導、辦班培訓、觀看視頻影像資料及真假幣實物對比等形式,定期對反假聯絡員進行培訓指導,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人民幣防偽常識、假幣特征及反假幣法律法規等,尤其是當新版人民幣發行后及發現新版假幣后更應及時進行培訓。
二是完善反假幣職能部門協調機制。人民銀行要加強與公檢法機關、宣傳部門在打擊制、販假幣等犯罪活動及反假幣宣傳等方面的協商,密切配合,協調聯動,形成合力。
三是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人民銀行要按照《反假人民幣獎勵辦法》的規定,及時兌現破案獎勵,調動基層辦案單位和人員的積極性。除人民銀行要嚴格落實反假獎勵辦法外,各金融機構應設立“反假貨幣專項獎勵基金”,對金融機構工作人員收繳假幣和對社會人員舉報制假販假等違法行為做出具體數額的獎勵規定,對知情不報或違反規定的行為做出相應處罰。
目前,在現金交易中,農村誤收假幣的概率遠高于城市,給原本經濟就不發達的農村和農民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因此,只有全面提高農村群眾的反假幣意識和假幣鑒別能力,才能夠真正有效地遏制假幣在農村的蔓延。
參考文獻:
[1] 陳曉波,鄭德文. 加強農村反假幣宣傳工作的設想[J]. 河北金融, 2005(8)
[2]孫洪信. 基層央行應加強農村反假幣工作[J]. 黑河學刊, 2007(9)
[3]蘆燕. 著力解決農村金融機構假幣收繳難[J]. 現代金融, 2007(2)
[4]李均成. 目前農村假幣流通新動向應予以關注[J].時代金融, 2007(11)
[5]宮振. 如何有效解決農村金融機構假幣收繳難問題[J]. 科技信息, 2008(24)
[6]丁明. 對持有、使用假幣罪的法律思考[J]. 法制與經濟, 2008(4)
(作者單位:浙江金融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