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彩霞
摘要:眾所周知,語文教學創新是語文課程改革的關鍵,它必將給語文教育帶來嶄新的面貌。樂學教育就是教師加強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從而使教學能夠得以生動活潑地進行教學模式。在教學創新的前提下,要求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培養學生自覺的學習習慣,使之樂于學習、勤于學習,培養時代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具有重大意義。那么,如何才能實現語文教學創新與樂學教育的有機結合呢?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新;樂學教育;有機結合
一、創新教學形式:尋找學生的興奮點
前蘇聯教育學家斯卡特金認為,教育效果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樂趣。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樂趣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從教學實踐中看,學生缺乏學習語文的興趣,語文學習效率低下是語文教學的瓶頸。在近幾年的課題研究中,我注重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演講賽”“朗誦賽”“辯論賽”“編寫課本劇”等引入課堂,培養了學生們濃厚的學習興趣,課堂成為了展示學生才能的舞臺,學生從中享受著學習語文的快樂,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教育學家都認為,樂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要想完成一堂優質課,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用多種方法啟發學生樂學,以達到開發智力,培養其能力的目的。同樣是課堂,有的學生充滿畏懼,有的學生卻樂此不疲。同是一篇課文,甲老師講,學生興趣盎然,忽而眉飛色舞,忽而屏氣凝神,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乙老師講,學生聽得索然無味,忽而哈欠連連,忽而神思游離。查找其原因,關鍵在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之樂于學習。
根據教學目的,從不同側面挖掘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樂”的因素,這十分重要。從心理學角度講,具有生動特點的信息最能使人興奮,從而產生興趣。啟發學生樂學就是借此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興奮點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子里存在著,區別在于學生有沒有興趣。要想把課上得生動有趣,教師應引導學生善于想象,將文字變成圖畫。有人總結認為,在引導學生想象時,可這樣做:勾勒出形態,染上色彩,使畫面動起來,讓畫面更細致、更逼真。
有經驗的教師,他會用知識本身去吸引學生,抓住學生心理;他會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用精煉的語言、清晰的思路,帶領學生神游知識的大觀園;他會把知識融入一個個小故事里,使學生入神入境;他會運用幽默詼諧的連珠妙語,讓學生在嘆服中對語文產生興趣。
二、改革教學觀念:把課堂讓給學生
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要不斷反思自我、提升自我。要營造“樂學”的氛圍,課堂上首先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情感因素是首要的,有了良好的情感因素,我們的課堂便是靈動的、有生命的。這樣,學生就能從教師的熱情服務中、關心與尊重中體會到溫暖與期望,激勵與鼓舞,進而感到老師的可親可信,從而提高自己樂學的自覺性,使學習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進而促進學習的長足進步。
樂學教育中,有的教師會適時把課堂讓給學生,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由普遍厭學到樂學愿學。有一次,我讓學生試著自己講,沒想到效果還真不錯。此后一段時間,我在課堂上實行“20+20+5”的教學模式,一節課45分鐘,教師講20分鐘;另拿出20分鐘時間,由學生依次分節主講,學習要點;最后5分鐘總結。學生由此成為課堂的主人。后來,這種教學模式得到不斷完善。這種經常讓學生主講,并且由其他學生點評,然后針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尋找答案的方法引起了學生們的濃厚興趣。現在,學生由被動學習變成自主學習,教師不再只是傳授已有的知識,而是通過教學挖掘了學生的創造力。
為了調動學生愛學語文、樂學語文的積極性,在一節《感受大自然》的主題課上,我有意把學生分成兩組,進行比賽表演。這中間,有的同學唱起贊美大自然的歌;有的同學朗誦他們提前查找的關于大自然的優美散文;有的同學干脆在黑板上畫出一幅畫……這種把課堂讓給學生的做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潛移默化間,學生的學習能力、合作精神、性格等都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鍛煉,其綜合素質大大提高。
如今,口頭表達能力正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訓練說話的技能和技巧,能培養學生多種思維能力。我把培養學生掌握說話藝術當作課堂的重要內容,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在課堂上訓練學生敢說、多說、會說。我的做法是:選擇一個話題,讓學生依次走上講臺,讓其充分表達,再由大家對其提建議,相互提高。在這個過程中,我充分肯定學生說話中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調動和保護學生發言的積極性,使學生養成敢于發言的習慣,不斷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三、挖掘藝術內涵:以美來感染學生
就語文課而言,其中有著挖掘不盡的藝術美。文學藝術中,那空中樓閣般的夢幻,蕩氣回腸的美妙樂曲,那意蘊悠遠的詩韻,那皎潔的漢宮秋月,珠落玉盤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莊子的逍遙云游,孔子的顛沛流離;君子好逑的詩經,魂兮歸來的楚辭,執過羊鞭的《兵法》,受過宮刑的《史記》,都有著挖掘不盡的藝術美。文學藝術之美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千古絕唱詩詞曲賦!我們會經常面對那漁舟晚唱的恬靜,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凄柔,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豪邁,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凜然正氣……這如詩如畫的藝術美吸引人們,也是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吸引學生興趣,使學生樂學語文的法寶。
語文教學實踐中,如能引領學生進入詩的美好意境中,不僅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之樂于學之,樂于讀之,還能使學生準確把握詩人情感流動的脈搏,準確地入境體情,會意思理。如《山居秋暝》(唐·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是一首山水名篇。在講這一課時,在學生預習之后,先由學生朗讀,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有的學生分析這首詩的首聯說:“初秋傍晚,山雨初霽,空氣清新,景色美妙。”有的學生認為頷聯反映出了:“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如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還有的學生說:“從頸聯可以感覺出,竹林里傳來一陣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洗罷衣服笑逐著回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的寧靜。”“那么,詩人極力渲染了一種什么的情景,他有什么樣的思想呢?”我接著向學生提問。學生紛紛討論,最后一致認為:“詩人渲染了一幅純潔美好的圖景,反映了詩人向往一種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詩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詩人以自然美來表現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美。”這樣,我在引導學生沉醉于詩作藝術美的同時,也順理成章地使學生把握了詩的要義。
在樂學教育中,有聲有色的精彩朗讀和誦讀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我平時喜歡朗讀,朗讀技巧掌握得比較好,每當我繪聲繪色地范讀課文時,學生們就會馬上安靜下來。在學生們聽讀時,我一般要求他們合上課本,閉眼想象,進入課文中所描繪的意境。在不同的課文學習中,讓學生深刻地、不自覺地隨著課文的情趣,或喜、或怒、或哀、或樂、或陶醉。
樂學教育有一個核心,那就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之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心情舒暢,主動參與,產生成功的愉悅感。我認為,只有教學方法上不斷推陳出新,才能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鮮活性、求知的進取性、思維的活躍性,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