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
美術教學課程改革雖然推行了一段時間,大家在實驗研究中,也有不少經驗和體會。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學習和實踐,傳統的美術教育觀念正被新觀念取代,教學內容也在更新。任課教師在嘗試使用新的理念來解剖新教材,給美術課堂教學帶來勃勃生機,使學生的美術靈性在課堂上得到充分展現。但這些成績絕大部分是城鎮美術教學的成果,相對來說,美術教學改革對農村美術教學的影響卻小得多。作為農村美術教學的實踐者,筆者認為農村美術課程的現狀不容樂觀。
一、制約農村美術課堂的原因
(1)經濟條件的制約。在條件好的城鎮學校都有投影儀、多媒體,因此課件設計是很方便的。學生通過網絡或在圖書館里可以搜集相關資料,這樣一堂藝術欣賞課讓藝術、情感、科學、文化緊緊相連,在輕松環境中提升藝術素質。但在大部分的農村學校,他們美術課的用具僅僅是一本美術課本。在教學過程中,手工課占很大比例,做手工的材料是很難買到的,也有很多學生根本就沒有經濟能力買相應的材料。由于經濟條件的制約教師只有讓學生上“自習課”,就是教師只拿張范畫,做些簡單講解,提出作業要求后便讓學生進行“創作”。沒有情感體驗,也沒有內心感悟,只有機械地臨摹和生搬硬套。
(2)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應試教育觀念下,語、數、外被稱為“三大科”,是主課,除此之外的課程被稱為“小科”,而美術是小科中的小科,排在所有課程之后。雖然《美術課程標準》給出的選擇性很大,提供了教材的多樣性和美術教學的較大空間,提出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條件,選擇和采納教學活動的建議。而且實施學分管理,學生選修美術可以獲得學分,但由于美術學分在升學中并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所以大多數學校雖然都開設了美術課,也是可有可無的。由于美術課教學的特征和地位容易造成課堂秩序混亂,一些對美術學科不重視的領導要求美術教師只要管好課堂紀律就可以了。美術課有時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習課,學生可在美術課堂上安心地做其他科目的作業。
(3)傳統教學思想影響。傳統教學的主渠道就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從教師那里獲取知識、信息和技能,農村美術教育同樣習慣從教材和教案文本出發,從概念定義的內涵和外延出發,過于追求知識的系統性和技能技巧的規范性,以專業性的標準和方法來實施普通美術教育,教師的教學太權威化,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水平。學生在美術課上體會不到藝術氛圍和創新樂趣,在機械學習中無法找到“感覺”,漸漸失去了對藝術學習的積極性,部分學生甚至經過幾年美術學習后反而厭惡美術,誤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美術的材料。
二、教學反思
(1)以上這些問題目前在農村美術教學中普遍存在。作為農村美術教育的實踐者,筆者認為美術教學要依據地區差異、歷史文化積淀的差別、民風民俗的不同特色,開發美術課程資源,開發鄉土文化資源。所以經濟相對滯后地區的農村學校的美術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選擇可行的材料工具,可以展示地區美術教育特色,積極地開發與利用鄉土文化資源。筆者所在的北方小鎮,雖然經濟條件落后,但有著歷史悠久的民間剪紙藝術及絢麗多彩的農民畫藝術,筆者在美術教學中就利用這些鄉土文化資源,讓學生將本土文化與鄉土生活相結合。將有關知識自然地融入美術課中,使學生從生活中學到美術知識,學會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培養學生的審美習慣。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受知識的拓展,使他們在廣泛的鄉土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學習美術。
(2)在應試教育為主的觀念影響下,美術課作為不被重視的“小三門”之一,其社會、學校地位及領導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所以,一些教師便自暴自棄,得過且過。筆者認為,在新課改之后,美術教師一定要改變觀念,新的教育理念必須跟上。當然這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對美術教育新改革的支持,崗位培訓和教研都要與此相適應。應該通過師資培訓和大量國內外教學優秀課例的展示來提高教育成效。
(3)新課改對美術教師的素質、專業水平、能力、語言表達都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村學校的學生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他們所接觸的美術就是書本及電視上的一些表面現象,農村教師應該把書上的知識生活化,體現人文的特點,把知識因素與人文因素融到一起,這樣可以引起孩子們的興趣,豐富美術課程的內容和形式。面對一些藝術院校的招生與錄取,教師發現不錯的“苗子”時可以通過校本課程、興趣小組有目的地重點培養。美術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注重理論方面的學習研究,也要以多學科的知識作支撐,還要以豐富的生活體驗和創造性的教學方法作保證。我們應盡量從學生實際出發,不局限于教材,拓寬知識領域,去發掘學生感興趣的、對學生發展有益的知識。
美術課程改革,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應該是使學生學得更有趣、教師教得更生動。這樣,美術教育事業才會有較大的發展,才會不斷涌現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