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玲玲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形成,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世界的擴張有著緊密的聯系。世界歷史理論實質上涉及到全球化問題,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研究現狀作一述評,梳理世界歷史的形成和發展,科學把握其整體的發展趨勢和不同發展道路,從方法論上指導科學世界歷史觀在現時的確立,把握當今世界歷史的復雜格局和演變趨勢。
隨著全球化問題的不斷深放,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備受關注。但是,同樣是從馬克思關于世界歷史的論述出發,得到的解釋和引出的結論卻大不一樣。這一理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如何完整準確地把握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以及如何超越傳統的西方式的現代化模式,尋找一條適合本民族發展的現代化道路。
一、從不同的視角看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
在國內馬克思世界理論的研究中,大概從以下幾種不同角度來解讀世界歷史理論:
一種是從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角度來探討,把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當作對我們認識當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實質和正確處理兩者關系的方法論問題。
一種從社會發展理論出發,將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鄧小平的世界公民思想進行比較,揭示它對當代社會發展的理論也實踐意義。
另外一種從當代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的角度出了,深入探討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對認識把握全球化實質及其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方法論意義。
應當指出,以上人們研究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視角是從理論出發、實踐出發、或從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出發,反映了不同的認識旨趣。但從實際的需要來看,目前的研究成果還不能完全滿足當代的理論和實際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另辟蹊徑,從多方位、多角度尋找新的路徑來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做更多的解讀與研究。
二、關于世界歷史及民族歷史的關系問題
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范疇是相對于民族歷史來說的,但不是它的簡單的總和,而是資本主義大工業基礎上民族歷史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有機統一體,具有不同于民族歷史個體運動規律,而是有其整體性。它們之間從系統論上來說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
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范疇有四層相互聯系的含義:一是指為類歷史展展的統一性及其共同的發展基礎;二是指各民族國家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系統間的整體;三是專指資本主義世界歷史時代;四是特指在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上產生的共產主義運動和其結果。這四層含義其實也是不可分割的,它構成了世界歷史的整體規定性。所以說世界歷史與民族歷史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一種觀點認為,從歷史學意義上說,世界歷史概念包含了有人類以來的全球范圍的歷史,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范疇特指十六世紀以來世界作為整體的歷史。而從哲學范疇來說,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范疇不是指歷史學意義上的整個人類歷史,而是特指建立在一定生產力水平上的各民族普遍交往和相互依存共同發展所形成的有機整體的歷史。
由上可見,雖然幾種觀點有分歧,但共識也不少。即:他們幾乎都承認各民族國家之間的普遍交往和相互依存的整體性聯系是世界歷史范疇的共同其礎和實質內涵。但是可以看出,世界歷史和民族歷史之間的關系是比較復雜的,它們之間除了以上觀點所提出的系統和要素、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之外,還有隨著人類的解放和發展等一系列動態的關系值得研究和關注。
三、馬克思關于世界歷史理論與發展道路的關系問題
一種觀點認為,要對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單線論與多線論有一個辨證的理解。按照馬克思早期的世界歷史思想,全世界只有在資本主義的基礎上才能進入世界歷史,實現世界的歸一,這顯然就是歷史發展的單線論,十九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馬克思又認為東方國家可以跳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在人民政權下發展生產,增進交往,迅速地進入推進世界歷史,這就開辟了通向世界歷史的非歐化道路,至此通往世界歷史的道路就不是一元而是多元的,這顯然就是歷史發展的多線論。
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不屬于“單線論”而他的論證有所不同。他認為,在“世界歷史”思想是否屬于“單線論”的問題上,考察的重點不在于馬克思的某些個別論述,而關鍵在于把握這一思想所體現的方法論。從馬克思關于世界歷史的整個思想來看,它所體現的方法論主要在于:(1)著眼于交往,而不在于規范。前者主要從各國、各民族怎樣沖破狹隘的地域界限而走向廣泛交往來講世界歷史的,它注重的是交往或聯系的結果,即對世界歷史和各國的影響。后者則主要側重于怎樣用一國或某些國家的道路對其對國家的道路加以規范來研究歷史,它注重的是“模式”的作用。(2)著眼于規律,而不專注于道路。馬克思從世界歷史出發研究一般社會發展規律時,向來沒有贊成過用單線的、機械的眼光去理解各國的道路問題。他尤其反對歷史發展上的“預成論”和“目的論”。
一種觀點認為,十九世紀70年代前,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性,馬克思主張線性決定論,把五種社會形態演變的歷史過程看成是必然的歷史過程,忽視了交往活動在歷史發展中的能動作用,忽視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多重組合關系,忽視了人的價值尺度和人在歷史中的能動作用。致使馬克思此時對歷史發展道路的理解多少還有主觀臆想和邏輯推斷的成分。而多線論的提出是分析了俄國公社制度先進性的基礎上,又從人的價值尺度的上得來的。馬克思單線論和多線論是統一的,是規律論和選擇論的統一,是生產力尺度和人道主義尺度的統一。
四、世界歷史理論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問題
人們研究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宗旨和目的,就是要認識與把握當今全球化理論與現實的實踐問題。關于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全球化問題,理論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和全球化理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兩者相一致的地方就是都把工業文明所帶來的“信息文明”作為自己的客觀標準,都堅持普世的價值觀。兩者之間的區別是:一是當代全球化以資產階級為主體,而世界歷史理論以無產階級為主體。二是全球化肯定資本主義制度的世界性與全球性,而世界歷史理論肯定共產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三是全球化理論為資產階級及其國家在第三世界追逐私利作解釋,而世界歷史理論追求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解放發展。
第二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現實發展為出發點和切入點,科學預測了其發展趨勢,確實為我們提供了認識全球化發展趨勢的方法論,但全球化不是一般性的世界變化,而是指二十世紀年代中期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的國際經濟所發生的巨大變化。馬克思當時所處時代背景和今天的情況隨然不可同日而語,馬克思不可能提供現成的理論指導,但馬克思主義從來就不是教條,而是一種方法論。實踐的發展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發展的理論體系,因此堅持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對全球化研究的指導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堅持與時俱進,用發展的理論指導發展的實踐。
第三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是當代全球化的理論源頭。其理由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所提出的世界歷史范疇與當代全球化實質是一致的。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最早探討了全球化的根本問題和中心問題,明確了全球化理論的主要生長點和基本思想,形成了一個有規范作用的整體框架。現代的多樣的全球化理論都是在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某個生長點上展開的。
在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與當代全球化的關系上,人們一致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是考察全球化問題的理論基礎和有力武器。但只有這方面的理解還是不夠的,我們還需對兩者之間進行邏輯上的辨析和比較,還需要對一些基本概念的進行分析。還有大量的基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