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嶸 王 妤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在人的一生中起著重要作用。孩子入學后,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問題,也是教育中較為復雜的問題之一,如果父母不是子女真正需要的有道德素養、使孩子生活充實的人,那么對子女施加的教育影響將會受到消極影響。只有當父母合理地使用自己手中的教育權利時,那些對子女的教誨,才能真正灌輸到他們的心靈當中,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喚起良好的愿望。當今,在我國家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若干問題。
一、家庭教育在子女德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目前,存在一個普遍現象,父母不重視子女的德育教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引起了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許多重大變動,傳統的德育意識已經被打破,人們的價值取向出現多樣化,價值選擇呈現出務實化,呈現出重新定位的動蕩和多重化之間的混亂。在大的方面現在的青少年對社會體制、優化環境、公共規則建設的責任感比較淡漠,小到自身集體主義、合作互助的觀念遭到強烈沖擊,還受到“人的本質是自私的”“一切向錢看”等為核心的資產階級價值觀的迷惑。很多人都明顯地感覺到,人們的道德水準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有了較大幅度的下降。這種局面的形成,學校、社會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但是由于父母對子女道德方面的低要求,對孩子的品德品行教育不很重視,甚至有的父母可能還會向子女灌輸一些與學校德育相背離的錯誤思想,使子女未能形成正確的道德標準。
二、家庭教育在子女情感、心理健康方面的忽視
家庭還有一個重要的精神生活功能,這方面卻常常被許多父母忽視,他們通常認為子女只要身體好、學習好就可以了,其他的都無關緊要,尤其對子女的情感和心理健康重視不夠。
由于受幾千年文化的影響,人們更看重生活的感受、知識的內化、情感的內斂和自我的內省,認為情感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自己去體會的,加之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當代人創造了日益發達、豐富的物質世界,它提供給人類各種物質的便利與享受,使得生活更加富裕。有很多家長沉迷于物質生活之中而精神生活匱乏,只有現實的打算與計較而缺乏人生的理想和追求。當前的“應試教育”又強化了學科課程知識的傳授,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考上理想的大學,將來出人頭地,他們將子女的學習成績看的格外重要,而忽略了子女的心理動態,不重視與子女交流思想感情,這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長是很不利的。眾所周知,現實生活中有部分孩子會產生心理障礙,有的甚至會患上嚴重的心理疾病,這將對他的學習、工作以及人際交往影響終生。
家庭是子女接觸最早、最多的生活環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措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有很多影響,父母對子女的過分溺愛、過分嚴厲或放任不管,都會使子女形成膽怯、自卑、任性與懼怕的不健康心理,所以子女的情感需求與心理健康問題應該引起父母的足夠重視。
三、關于如何實施家庭教育的探討
二十一世紀的到來,對我們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為了適應經濟和科技的挑戰,為了適應社會進步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也為了教育工作本身與發展的需求,最根本的就是使教育真正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也就是從以教育的選拔功能為重心轉移到以教育的普及功能為重心,從以教育的知識、智能論為中心轉移到以教育的人格全面發展論為中心,在這種趨勢下,家庭教育又應該如何改進和實施呢?
(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占據主導地位
1加強自身修養是實施家庭教育的必要條件
家庭教育的實施者主要是父母,父母從孕育新生命開始,便以一個教育者的身份而存在。而許多父母認為教育子女那應該是學校的事情,自己的責任無非是供養子女,這個觀點可謂大錯特錯。子女的教育是需要學校、家庭與社會共同承擔,缺一不可的,這其中家庭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非可有可無。
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父母的教育觀念、教育能力、教育方式等等,構成父母教育素質的特殊內涵,所以父母教育素質的高低是家庭教育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在生活中,父母應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尊老愛幼、勤儉節約,與鄰里之間互幫互助和睦相處,給子女起到好的表率作用,避免對子女的思想產生負面影響;在工作上,應踏實肯干,積極進取,不斷學習以彌補自身不足;在業余時間,應經常讀書、看報,關心國家大事,注意國際形勢,使自己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2認真分析子女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是實施家庭教育前提條件
如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已變得不容忽視,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伴隨著生理上的變化,子女的心理也會隨之而發生變化,做父母的對此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為子女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父母還應盡力滿足子女的情感需要和心理需求,在工作和家務之余,多抽出時間來傾聽子女的心聲,幫他們出謀劃策、排憂解煩。對待子女在生活中、學習上遇到的麻煩,應尊重和信任他們,不敷衍應付、不粗暴干涉,不采取專制手段強求子女一定按已意行事。對子女所犯錯誤,不能一味責怪,甚至打罵,當然更不能姑息遷就,而是應耐心地幫他們找出犯錯根源,以待日后改正。
在當今應試教育思想的支配下,許多父母認為除了學習功課是正經事,其它都是沒必要去做的,當子女有正當的業余愛好時,常常以自己的好惡為標準,強迫子女放棄,這是非常不可取的。做為家長,對子女的正當愛好應給予一定的引導和支持,使他們在德智體美方面能夠均衡發展。
3以身作則是實施家庭教育的重要條件
以身作則說來容易,真正實施起來卻很困難。孔子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強令不從。”在家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父母應該注意將言傳和身教統一起來,不能說一套做一套。要想對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父母首先要嚴于律己,言行一致,用自己的良好行為去影響孩子,以道德榜樣引導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最初的學習是從模仿開始,而且大多是以成人為模仿對象。在家庭環境中,跟孩子相處時間最多的父母,自然也就成了孩子天然的模仿對象,而父母的言行舉止、思想道德品質等都是孩子的模仿內容。
當代家庭中,有的父母往往更多的重視孩子的成長,把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都花費在子女身上,而淡化了自己另一項應盡的義務——贍養父母。他們一方面教育子女要尊老愛幼,并期盼孩子長大后能孝順自己;另一方面又對自己的父母所遇到的困難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關心不夠,這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對孩子尊老、敬老品德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孩子自身的很多東西都是源于父母的遺傳,性格上面的某些缺陷也很有可能與父母相似,所以父母必須首先了解自
己的弱點和不足,以便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加以改善和彌補。
4磨礪教育是實施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
二千多年前,中國的教育家就認識到磨礪是培養具有創業品格的一代新人的最有效途徑。目前,許多西方國家愈來愈重視子女的磨礪教育,我國也應把磨礪教育作為家庭教育中較為重要的方式。
磨礪教育是對抗乃至替代溺愛型家庭養育方式最為有效和比較理智的方式。所謂磨礪教育,就是父母有目的地提供和創設一些相對艱苦和困難的條件和環境,以培養子女克服困難的勇氣、意志和能力,使其智力因素獲得長足發展。需要注意的是,磨礪教育既要鍛煉子女身體方面的耐受力,更要磨礪他們的心靈,使他們能承受更多的責任,能禁受意志和情感方面的考驗。
(二)教育工作者應加強科研以及家庭教育輔助體系的建設
作為學生家長,他們的職業、學識、經歷都有著很大的區別,日常生活的壓力或生活環境的差異,使得他們沒有足夠的精力或能力探討家庭教育的科學實施,更多的還是要依靠專業人員來進行改進和完善。所以,一方面教育工作者應該在現有理論的基礎上,借助于學校這個平臺進行實踐,不斷通過調查、研究,探索以求得到更實用、更合理、更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以供父母參考;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家庭教育輔助體系的建設,比如成立家長學校,為家長進行相關家庭教育的輔導,一方面使學生家長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目前,社會上舉辦的親子班。就是讓家長和幼兒一起上課,使他們掌握更科學的與孩子相處的方式方法,了解在幼兒教育方面家長需要注意的問題等等。
(三)加強法制建設保障家庭教育的實施
我國是一個法制社會,公民依法守法的觀念正在逐漸增強,《未成年人保護法》切實保護了處于成長期的學生的切身利益,明令禁止學校體罰學生。但在家庭教育中,體罰的現象仍比較普遍,家庭暴力、謾罵教育屢見不鮮,且時常發生駭人聽聞的事件,令人扼腕嘆息。因此,必須加強法制宣傳和法制建設,不斷強化父母的法律意識,改變他們對家庭教育的認識,使他們更好、更有效的對子女實施家庭教育。
(四)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密切配合是實施家庭教育的有力手段
對孩子的教育活動,實施場所主要是家庭和學校,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有所長,各有特色。家庭教育具有親情的影響力,學校教育具有權威性、規范性。只有學校、家庭兩者的教育目的一致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這就要求學校、家庭要經常互通學生的個性情感、行為表現、興趣愛好等情況,共同制定教育目標。因此,作為父母,應該多與子女的學校保持聯系,按時出席學校召開的家長座談會和各種需要家長參與和配合的活動;積極配合班主任及各科任老師的工作,并與他們在指導思想上達成共識,以便更好、更有效地教育和培養子女。在與社會教育合作方面,既要鼓勵子女向社會上擁現出的好人好事學習,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又要注意及時糾正子女因受社會不良思潮影響而養生的不良習慣。
總之,家庭教育不僅影響子女的學習和生活,而且參與塑造他們的全部個性和人格行為。家庭教育折射出現實的社會關系,孕育著未來社會的風貌。因此,在全世界范圍內,教育研究的趨勢已經轉向研究構成受教育者成長的所有相關因素,這些錯綜復雜的因素之一便是家庭,它已經做為一種教育實體而被研究。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有著內在的規律性和科學的方法;家庭教育也是一門藝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掌握科學的方法,進行因材施教,才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