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浩
21世紀是一個充滿挑戰和希望的時代,把我國建設成為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關鍵是要有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的合格人才。美術教育應當發揮其創造性教育功能,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力為目的,美術教學應以開發學生的智力和創造性潛能為目標。
一、美術教學是培養創造能力的重要手段
創造能力是一種智能,培養創造能力是美術學科最顯著于其他學科的教育功能,這是因為其他學科多屬認知的、記憶的,接受前人經驗的、模仿的教育。
一個小動物在其手下誕生,一座立交橋和高樓在其紙板上建成,一張不同于他人的賀卡的制成……學生在這些美術制作中真正體會到勞動的價值和他們自身存在的價值。他們可以從這些活動中自我感覺到創造性的潛力,體會到創造性勞動的愉悅。
美術教學對創造性才能方面的積極意義已引起世界性的重視。魯道夫·海姆曾經談到:“藝術乃是一種視覺形式,視覺形式又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媒介。”馬克思把藝術看作是不同于抽象理論認識的另一種人類掌握世界的方式,藝術同樣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正是藝術活動和審美實踐,促進人類自身的發展和能力的完善。
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要從多層次、多角度展開
創造性的實現需要一個過程,機械的技術指導固然不利于創造性的發展,放任自流同樣也使學生的天賦流失。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力,要從多層次,多角度展開。
(一)到生活中去尋找美、發現美、創造美
“生活是藝術創造的源泉”大自然賦予了人類的一切,也激發了人類的靈感和創激情,人們從大自然界中得到許多許多以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生活中會有使人以忘懷的事,如:星期天,上學路,課間,春游等,這些生活片斷可以用畫筆把它描繪下來,用畫筆向別人敘述一個場面,一個故事。在欣賞中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
欣賞課能夠使學生把平日學到的知識與技能應用到創作評論中。反之,對欣賞課上所獲得的有系統的形式,分析美的法則,以及從作品中感受到精神力量,對提高創造力非常有益。
美術欣賞給想象插上了翅膀。欣賞者的由讀到想就是創造性地想象活動。給你一顆露珠,讓你想象黎明的清新;給你一彎明月,讓你想象夜空的靜寂;給你一組五星,讓你想象祖國、黃河、長城。在欣賞的誘導下,學生的思路拓開了,創造想象和再造想象就涌現了,教學中的審美心理效應,導出形象思維式判斷力,發展成表現力。
(二)借助文學作品,啟發創造性思維
讓學生根據文學作品中的內容進行自由創作,要求學生在認識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用繪畫造型的形式再現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思。語文教材中的詩歌、故事、寓言、記敘文等都是創作的好題材。
讓學生體驗文學作品中形形色色的物,通過聲、光、形、文、色等一系列活動,給予學生審美心理刺激,讓作品中的物在頭腦中產生,達到再造想象的效果。如詩歌:“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詩中字里行間展示了生活中常見的各具特征的九種自然景物,從上到下,由遠及近,勾勒出三組頗具美學韻味的畫面藝術也再現了自然景物的立體美。學生可以想象出當時作者的心情,生活的環境及歷史背景。這些都是幫助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創作的有效手段。
(三)在音樂形象的感受中,激發創造性
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教師插放一些歌曲,樂曲或音樂故事等,讓學生根據其中情景來創作成生動有趣的畫。聽:“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湖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墻。”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色彩畫呀!讓學生在音樂形象的感受中,塑造美術形象,通過音樂與美術的有機結合,使學生感受到不同的藝術美,激發創造力。
(四)調動學生記憶思維,發展創造力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把看到過的事物或經歷過的事情,憑借記憶默寫下來。記憶畫不以客觀事物的形狀為目標,它需要通過記憶而進行新的構思。它是創造性的記憶。具體包括:
范圍記憶畫:要求學生在臨摹前先用一定的時間觀察、默記范圍,然后拋開范圍進行默畫。
情節記憶畫:要求學生先觀察默記生活中的人物動態,情節變化場面道具及印象最深的情節,然后憑借記憶創作成一幅畫,如看一個文藝節目,一種游戲,一個生活片斷等。
實物記憶畫:要求學生在寫生之前先用一定的時間觀察,默寫實物的形象特征,然后拋開實物進行默寫。
參與記憶畫:要求學生親自參與某種活動,活動結束再用繪畫的形式表現這種活動。如親自參加了一種游戲,或一種文體活動,回眸中勞動,然后憑借自己的親身體會進行繪畫創作。
回憶畫:就是把時隔較長看到過、經歷過的形象或情節,憑借回憶創造成一幅畫。記憶畫創作有利于促使學生留心觀察生活,記憶形象,逐漸養成觀察的良好習慣,提高觀察力,形象記憶力和創造性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美術教育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以上所述,不盡完美。我們還需不斷思考,力求探索出一條既能被學生接受,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