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芬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由學生的趣味及教師設置的懸念都可以創造一定的思維情境。其方法靈活多樣。在精心創設的情境下。學生的思維便易被激活,進入亢奮狀態。然后順著其思維走勢,達到理想境界。衡量一堂語文課堂是不是好課,關鍵是看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否有效。而學生學習活動的有效與否,取決于課堂上是否涌動著學生的思想,取決于我們的語文課堂是否有足夠的學生思想的空間。
遺憾的是絕大部分的語文課堂,四處洋溢的是教師的思想,充斥的是教師的話語。而學習活動的主角——學生,卻“退居二線”循規蹈矩地接納教師擬定的一個又一個的目標,機械消極的應付教師提出的一個又一個問題,不知不覺地鉆進教師設置的一個又一個“圈套”。一棵棵原本充滿著思想的蘆葦枯萎了,原本充滿著生機的語文課堂不再靈動了。很有必要重新審視我們的課堂,通過簡化目標、粗化設問、淡化技巧,還學生一個思想的空間。
一、目標:再單一一點
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活動要達到預期的學習結果,也是教師教學最后要落實的結果。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靈魂,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并規定教與學的方向。它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在一堂課內授予學生盡量多的知識,發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課堂表面上大容量、多方位、快節奏掩蓋了學生思考的缺位,思維的單薄和思想的貧乏。學生思維的火花,思辨的熱情就在向多元而繁復的教學目標攀爬的過程中灰飛煙滅了,取而代之的是對教師行為和思想的盲從,從而導致學生自己行為的迷失和自我思想的缺失。
二、設問:再粗放一點
一堂課,少則八問十問。多則幾十問,可以說無“問”不成課。固然,問得恰當可以點亮學生思路的火花,問得巧妙可以使學生的激情在課堂上熊熊燃燒。教師的課堂提問過于細致,過于瑣碎,非但無法激活學生的思維,反而會限制學生的思想。教學設問宜“粗”不宜“細”,宜“放”不宜“收”。
三、技巧:再淡化一點
教學是需要技巧的,否則教師的組織、引導或者示范作用無以體現,也就無法實現教學過程和效益的優化。學生學習也需要技巧,否則,學習往往會不得要領。無法提高質量。
課堂上教師精心設置了一個又一個環節,企圖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走近作者,走近文本,運用了種種教學手段,激情導入,設疑點撥,媒體輔助……甚至預設到了每一個細節。
語文課堂本應該是學生思想生成的地方,而非教師奔忙表現的場所。作為語文老師,還學生一個思想的空間,刻不容緩。
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策略
陳正平
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的思想,一種追求人生真諦的理性態度。現代社會人文精神的教育顯得更為重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語文教學就重視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作為—個語文教師,我們該如何更好地將人文精神滲透到語文教學實踐中去呢?
一、挖掘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首先,教師要善于展現語文中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作為審美對象,語文教材是一個美的世界:美的景,美的人,美的物,美的情,它有智慧的美,思想的美,崇高的美,悲劇的美……。同時,審美對象形象性的特點決定了人們的審美活動,不是用邏輯思維,而是用形象思維,從對美的直接感受開始,進而把握美,領悟美。因而,語文教學要重視在教學過程中訓練學生的審美感官。訓練他們能夠透過文字所展示的色彩、音韻、節奏、結構等因素的敏銳的感知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
其次,教師應當充分展現語文中的情感世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文章不是無情物,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能力,帶領他們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把作者寄寓的情感化為學生的情感,然后經過滲透沉淀形成高雅的情趣,豐富的情感,完美的人格。語文教育如果注意到這種審美素質的培養,那么,學生在生動具體的形象感受中所培養起來的正確人生態度,在今后的人生經歷中所發揮的作用也會更加持久,更加內在。
另外,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語文教育也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重要的一個方面。課堂教學可多角度多層次多途徑的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完善學生的思想品質。
二、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征。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
新課程從實際出發,聯系學生的心理、生理發展的特點,使教材貼近生活,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游戲活動的參與交流,模仿和表現,使學生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交流,體驗集體游戲的樂趣,懂得相互欣賞和共同分享,既體現了人文精神的培養,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語文課同其他學科相比。有一個獨特的特點,即思想性和文學性完美的統一。教師可以將思想教育不知不覺寓于藝術美感之中,避免以直接的思想訓導而引起學生的厭倦。
三、發揮教師人格力量的作用,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
教育家烏申斯基所強調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人格的作用。”所謂“己不正焉能正人”,唯有如此,學生才能敬其師,信其道。可以這么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
有感染力的教師可以按照預期的目的實現教學目標,使學生很好地接受和吸取課堂知識,同時也能以自己的個性(包括情感的傾向和情緒的表達方式)影響學生,并使之產生價值認同感。所以一位好語文教師,應當具有豐富的情感體驗,同時又善于控制自身的情緒。
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么教師的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當你公平對待所有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創造精神,與他們平等相處,不但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創造欲,還能引導他們成為有個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
總而言之,教師應依據教材的特點,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運用恰當的手段與方式,將語文豐富的人文內涵展現給學生。并使之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