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蔚
摘要:文學常識的文化容量、知識面決定它是最能展現學生文化素養的一個方面,也是語文教學價值在社會任何場合、職業都能有所體現的一個方面。文學常識教學包括時代教學、人物教學、作家教學、新常識教學幾大方面。
關鍵詞:文學常識教學職業需求職業德行職業個性新常識教學
從素質教育的展開到“大語文”教學的提倡,語文教學越來越重視在形勢和內容上的變化,課本劇的風行、學生教學和課堂論壇模式的出現都豐富了語文課堂,使之活潑得多,感性得多。但就如今的社會形式來看,語文教學不可能徹底擺脫課堂教學、筆試考評的現狀。尤其是職業教育強調語文的實效性、應用性,過多的新型教學模式會在一定程度上淡化理性的知識點教學,而且不能完成職業教育對專業能力提升的要求。所以課堂形式的多樣化畢竟只能是一種點綴,不能夠貫穿教學始終。
語文教學的載體——文學作品是感性的,在教學中又必須要將之與實用、高效的理性教學有機聯系起來。文學常識教學的文化容量、知識面決定它不但不是多余的蛇尾,反而是最能展現學生文化素養的一個方面。也是語文教學價值在社會任何場合、職業都能有所體現的一個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恰如其分地將之與其他知識點相聯系,才能更好地貼合職業德行、職業個性塑造的社會需求。
一、時代教學
國家沒有歷史,便如人失了憶。沒了過去。但隨著歷史在各類考試中地位的下降,大多數的學生對之已不甚了了,也不想去了解,除了穿越時空的電影或小說還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外,真不知還有什么關于歷史的東西可以得到他們的關注。
所以,通過在教學中穿插相關傳說、典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穿線為主,利用教材的時代性完成,同時對相關的時代流行文體精講其起源、發展、成就、衰落,使之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分析其歷史發展的時代意義及其由盛而衰的歷史必然。時代教學是掌握文學常識的基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不打好這一基礎,零散的知識點就無處可依,而變得難以辨別,易出現張冠李戴、時空錯亂等情況。
二、人物教學
語文人物在教學的過程中最易引起學生興趣,不管他是真實存在,還是作家虛構,他都是一個歷史時期的產物,其生卒、興衰都有其歷史因素,正因他是語文人物,他的典型性決定他必然帶有時代的烙印,因此有目的、有層次地進行人物教學是非常必要的。
對小說中虛構的人物,教其分析鑒賞方法的同時你會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融合了時代教育,人物所處的時代與之前提到的時代教學內容會連成一個整體,讓學生很容易記住人物所處的時代特征,從而回憶起與這一時代相關的文學常識,達到復習鞏固的作用。
對于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教學中要把他與平時的文學史有機地聯系起來,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借助歷史人物將之串聯成線,不斷補充經絡,將之加粗、加厚。
三、作家教學
作家是文學常識中的重要考點,一位作家就是一張網,連在一起就是古今中外,部分教師只在首次接觸某位作家時將其重點作品、流派、文風加以介紹,試圖節省不必要的時間,多進行教材講析。實際上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加入作者生平經歷的介紹是非常必要的。
教師可以借助教材啟發學生深究其成因,從而達到全面掌握某位作家的目的。比如司馬遷,他受刑的無奈、為人的堅忍、完成作品的艱辛,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印象使學生對他的作品和他作品中的相關歷史人物均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情感,帶著這種情感去學習《史記》及其相關作品必會事半功倍。比如屈原,講他的身世,他的美政思想,再讓學生讀《離騷》的時候恐怕就會不忍抱怨文章的艱澀難懂,而努力地去解讀這位文壇巨匠那顆“憂愁幽思”的忠君愛國之心了吧。自古“文章憎命達”,又有哪一位文壇巨匠沒有自己的憂愁,此心亦同,古今中外亦同。
四、新常識教學
文學常識教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那就是新常識教學。旁征博引應是每位語文教師都應擅長的教學技能,旁征博引不光要博古還應通今。現在的學生雖然有較多的信息來源,卻大多不善利用,對新聞不感興趣,上網只知游戲,關心娛樂新動向,卻對時事一無所知。作為語文教師不但有義務也有責任教導學生關注時事,了解世界。陶行知前輩提倡“生活主義”,他認為“生活主義包含萬狀,凡人生所需皆屬之”,教育者應“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義,發揮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時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聯系,展開對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響,把教育推廣到普及的教育”。文學常識教學同樣不能脫離社會,并不是只有作古的人才能教育人,恰恰相反,現實中活著的人才最有說服力,我們不能忽略掉眼前的實例,舍近求遠。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古人的成功有他們的時代背景、歷史必然,不能讓學生只沉醉于對古人的羨慕,必須讓他們有可以追求的目標。新常識教學可以完成這一任務,將學生引向新時代為他們鋪設的康莊大路。
陶行知前輩說過,“教育是要創造出讓自己感動的人”。也許網絡時代的到來使書籍的地位岌岌可危,但即便是網絡中也少不了文學的天地。中國的方塊字為更多的國家和人種所重視的今天,它所累積出的層層歷史中,最耀眼的永遠會是一個個充滿感性的人物形象——寫人者與被寫者,而人總是最能感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