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明
面對課改后的新教材,不僅是學生,就連我們從教多年,自認為經驗豐富的教師也感到很不適應。新課本一改以前單一、模式化、大篇幅的科學敘述,變得圖文并茂,清新活潑,大大增添了情趣性、啟發性,積極引導學生進入到探索思考的深層次學習活動中去。單新課本中新增設的“活動與探究”“調查與探究”專題欄目就達到37處,不僅在課本中占據了較大的篇幅,而且內容新穎、形式獨立、緊扣主題,其內在的啟發性和探索性、可操作的實踐性和創新性相對于舊教材是一個創舉,其目標要求也達到了相當高的層面。這無疑是一個我們期待已久的進步,也是社會發展對新型人才的需求在教學上的體現。當然這對我們初三化學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全新的要求。
我們所面對的農村中學的學生現狀是:知識面窄、實踐機會少、動手能力差;加之一直以來的應試教育的束縛,學生在人初中前的小學學習中,自然課、社會實踐課都被數學和語文“主課”取代;甚至到了初中的一、二年級生物、地理、實踐等科目都被當作副科少開、不開,被擠占的情況更是普通尋常。這就造成了學生知識體系不完備,能力不健全,學習方法陳舊僵化,現在面對新教材要求。一下子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科學探索、合理的判斷和推理,無疑大大超出了他們的能力要求。
為了解決師生兩方面的問題,盡快度過新教材——老師——學生三者的磨合期,經研究決定,我們成立了課題組,專門對課本中“活動與探究”的內容進行系統研究,并在教學實踐中反復嘗試,初步積累了點滴經驗,在此與同仁們分享,并基礎期望獲得拋磚引玉的功效。
一、研究過程
1.我們成立了四人課題小組。明確分工,分別負責相關實驗設計、網上相應資料的收集整理、編輯制作課件、學生信息反饋整理等。
2.調查研究學生尋求最佳途徑,我們分頭走進學生,對每個“活動與探究”欄目對學生的知識要求,能力要求進行了解。在此基礎上,或推薦指導學生閱讀,或進行知識和能力片段的補課,或觀摩FLASH中的相關內容。然后根據我們學生的能力梯度,設計好實驗程序和補充實驗,引導學生慢慢進入到探究實驗中去,逐漸進人角色。
3.呵護學生復蘇的好奇心、興趣和求索精神。因為我們的探究是開放性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可以選擇性地做一些驗證實驗,每個學生的實驗能力也不一樣,他們在實驗和探索過程中,有人對第一步都小心謹慎,觀察認真,提出問題;更多的是對書本上的實驗結論之外的一些過程中的現象:副反應現象提出了太多的質疑,對此我們早有預備,對所有問題都積極應對——或是讓他們翻閱課本,或是啟示他們相關聯的實驗;即使錯了也善加引導——從表面上看,場面有的亂,也不是傳統的實驗課上那樣的嚴謹,但是每個學生都真正投入到探究中來了,而且是全身心的,獨立的、充滿情趣地進來了;即使是原來在課上無動于衷的“差生”也表現得異?;钴S,臉上露出久違的認真專注的神情。
二、培養情感,形成科學思維習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1.隨著課程進度的推進,活動與探究的加深,學生對化學的情感也日益增厚,他們關心化學領域,對化學與生活、環保生態、神奇的化工產品充滿了興趣。我們因勢利導,不僅督促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還指導他們上網去瀏覽相關信息,到圖書室去借閱相關圖書,使學生實現從原初的興趣到穩定的學習熱情、科學熱情的轉變,逐漸奠定其科學目標和責任感。
2.我們都清楚,無論是活動與探究還是基礎知識理論的形成,最終目的是學生具有科學的思維習慣和能力。在一定量實驗的基礎上,我們更注重學生從實踐到理論的轉變——這就是形成思維能力。能力是否形成,這還是要回到活動與探究中來。我們在初三下半學期通過讓學生設計簡單的實驗來進行驗證和糾偏。可愛的孩子們在實踐,思索、再實踐、再思索的多次反復中終于形成他們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真正開始了“思考——提問——驗證——再反思——再提問——再完善”這樣循環往復的科學探究之旅。
3.直到這時,當初第一次第二次就迸發出來的好奇、興趣、熱情,已逐步轉化為嚴肅認真的態度,勇于探索積極向上的情感,不懼挫折、堅持不懈的毅力,團結協作的作風——這些就是在活動中不知不覺的形成的科學精神。這將對這個人終生的事業和生活起著決定性作用。這就是大力倡導的素質教育的意義之所在。
三、教師自身與學生共成長
通過一學年課題合作探究,我們全組四名老師都感到收獲頗豐。
我們不僅熟悉和適應了新教材,積累了教學科研資料,同時更轉變了觀念,初步感受到素質教育的真正的意義所在;通過交流活動我們還增強了團結協作精神,飛速提高了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水平,使自己的專業得到成長,更收獲了學生們的擁戴和愛心。許多老師都深切的說,這是多年來師生感情最融洽,學生最聽話,也是最辛苦、最有收獲的一年。
總結與反思,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我們完成了課題研究實踐,經歷了嘗試,收獲了成果,為將來的初三化學教學沿著素質教育的路走下去開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