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長喜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中。語文教師應在優化課堂結構上進行研討,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適當布白,讓學生體會感受知識的過程;深挖細節,使教學過程精細化;創設思維熱點,掀起學生認知高潮。幫助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樹立學生自信心,培養學習熱情,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關鍵詞:營造氛圍提高素質
一、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的思維活動中,問題情境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學生覺察到的一種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表達到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思維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發現問題既是思維的起點,更是思維的動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所授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創設一種孕育著疑難問題又引人入勝的情境,從而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如在對《孔乙己》課文討論的過程中,設計問題:1.孔乙己和范進的經歷有相似的地方,若范進面對《孔乙己》中眾人的嘲笑時,他會怎樣?2.孔乙己若家有老母且無米度日時,是否也會像范進一樣抱個老母雞去賣?3.孔乙己若是進學,會像范進一樣發瘋?會接受別人的拉攏巴結嗎?然后讓學生探究。這樣,以問題為主線來組織和調控課堂教學,使思維處于活化狀態,然后因勢利導的指導學生追根求源,進行探索,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適當布白,讓學生體會感受知識的過程
一幅畫,往往留有適當空白才襯托出它的美,如果全部涂滿,一點空隙不留,絕對成不了藝術品。同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注意留白,不要滿堂回蕩的都是教師的不絕入耳的聲音,恰當地留出一些寂靜,讓學生討論、思考、消化、吸收,以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穩定于同一事物,每隔一段時間,人的注意力就會出現分散趨勢,而單調刺激長期作用,更容易誘發注意力的分散。適當留白,留出一塊“開發區”,讓學生自己品味“嚼碎”知識的“香味”,感受其中的樂趣,既能加深學生的理解,保證師生思維同步,又可緩解學生的緊張心理,進而強化注意力的穩定性。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可根據教學的重點、難點或某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內容完成后,適當布白。布白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善于察言觀色,根據學生的反映確定布白的時機與“火候”,使布白恰如其分,與學同步,和諧統一,就能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三、深挖細節,使教學過程精細化
課堂教學的藝術在于把每一環節做得精細些。同是一塊布料、一種樣式做的衣服,之所以有名牌,就在于人家做得精細;相同的選料,在名廚手下,可以做得色、香、味俱佳,關鍵也在于精細。許多教師在集體備課時,都有這樣一個體會:為什么教案備的一樣,而課堂教學效果卻相差很大呢?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把握好教學的細節,對教學的細節沒有“放慢鏡頭”。學生的思維活動不能和教師的引導和拍,教師忽視了或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思維起點,問題的設置沒有考慮到知識的前后聯系,教師的講解不能有效地促使學生頭腦中知識的同化和順應。教學中要吃透問題和學生,掌握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分析影響學生思維起點的各種因素,真正做到教學同步、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
四、創設思維熱點,掀起學生認知高潮
思維的熱點是指能引起學生強烈思維的問題。一堂課成功與否,特征之一是能否始終使多數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即教師是否善于有效地組織思維的熱點。導控好思維的“靜”與“動”,制造課堂的“矛盾和起伏”。組織思維的熱點,首先要了解問題和學生思考的焦點,找準“關注點”,即學生所關注的社會熱點或與學生自身相關的問題,找準教學過程中知識與學生情感之間的交融點,使學生體察到所學的知識是自身生存、成長和發展所必需的。與學生生活經驗、知識水平相近,則極易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激發學生的思維,開發他們的智力。如《孔乙己》的研討,設計問題:1.孔乙己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社會中?2.人們對孔乙己的態度如何?3.孔乙己的遭遇最悲慘的一次是在什么時候?是誰造成了他的悲劇?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于是開展了激烈的討論。我讓他們分別陳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通過答辯,讓學生參與“診斷”,使學生從錯誤的回答中找到原因,在正確的回答中享受到成功的歡樂,學生求知欲的火花就會被點燃,就會刺激他們深入思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聯系所學的內容,有的放矢地介紹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知識,找準學生的關注點、知識與學生情感之間的交融點,使學生感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通過生動的事例激發學生愉悅的心情。觸發學生情感和求知欲,就能在課堂教學中收到“畫龍點睛”之效。
總之,教師在吃透教材、課標的基礎上,必須花大力氣研究學情,突出學生主體活動安排,使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多方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激發出課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