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磊
摘要:孩子的社會環境的構成好像一個中心環狀圈,它包括了在他發展過程中,對他有不同等級的影響因素,孩子的社會環境的構成好像一個中心環狀圈,它包括了在他發展過程中,對他有不同等級的影響因素,根據對孩子影響的直接性與間接性。我們把它分成如下幾個系統進行分析:
1.直接系統:家庭,學校,社會公共系統
2.間接系統:父母的工作性質、環境
關鍵詞:心理健康直接系統
家庭學校社會公共系統情緒障礙
間接系統
父母的工作性質
環境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對身體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趨重視。“心理健康”的術語和內容也通過各種途徑為人們所逐步認識和了解,特別是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已被納入到正式教育軌道中去,為孩子的健康,順利成長奠定良好基礎。要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從何處入手呢?我們首先應究其因。
孩子是社會的最大財富,孩子能否健康成長是全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的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
孩子的社會環境的構成好像一個中心環狀圈,它包括了在他發展過程中,對他有不同等級的影響因素。如圖:
根據對孩子影響的直接性與間接性,我們把他分成如下幾個系統進行分析:
一、直接系統:家庭,學校,社會公共系統
直接系統中所涉及的地方是離孩子成長、發展最近的地方。孩子直接在這些地方學習或活動。根據孩子的年齡和他所在地的社會經濟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微觀系統的組成因素或多或少會有一些不同。但是我們能看到,除了家庭,學校外,那些社會公共系統,社區系統。和那些為孩子提供課后輔導的地方。或為孩子提供娛樂的地方都應該屬于這個范疇。
在這個系統中第一要素是家庭:家庭是以婚姻、血緣關系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社會基本單位,是影響孩子發展的最初的也是重要的因素。一個人生下來受到的最初影響就是家庭影響。家庭結構、家庭職能、家庭關系、家庭倫理道德等方面形成的家庭特點,會極大地影響生活在其中的孩子。
研究我國現階段的家庭影響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盡管社會倡導平等、團結、互助、和睦的家庭關系,要求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但傳統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父母的不良行為舉止、專制主義的家長作風等也在有些家庭中殘存,對子女的發展起著相反的作用。具體地說,家庭的結構特點、家庭的穩定性、父母的思想意識、文化素養、言行舉止、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父母與子女之間關系的親密程度、父母的威信、參與子女教育的自覺性及其教育方式、生活資料和發展資料的數量和質量等都會對子女的身心發展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
尤其近年來。由于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獨生子女家庭作為一種新型的家庭正在增多。這一變遷對提高我國人口素質、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但新的家庭關系同時也會帶來一些兒童發展上的問題。社會競爭壓力不斷下移,已經開始到了幼兒教育階段。家長們在一種“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思想的驅使下。在滿足他們不斷提高的物質條件的需求的同時,不顧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特點。對他們學習成績的提出超出孩子年齡承受能力的過度要求。孩子們往往要穿梭于各種補習學校當中,背負著父母“望子成龍”的期望。負擔著超出同齡孩子應該負擔的心理壓力。在這種“揠苗助長”的壓力下成長的孩子,必然會造成在許多能力方面的缺失,如:語言表達能力,身體的協調能力等。更重要的是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對其長大成人后的社會融入能力也有著很大的影響。
作為第二要素的學校,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許多年生活在校園里,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思想的養育,習慣的形成等都離不開學校,可以說。學校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
我國的目前的教育體制還處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艱難轉變期,學校要面對來自家長及社會對“升學率”需求的壓力,于是就自然將這種壓力轉嫁到學生的身上。沉重的課業負擔,不斷加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長期承受應試單一刺激和家庭、社會的壓力,處于緊張、壓抑、焦慮狀態中,則會使學生整個內心世界失去平衡,就會導致情緒障礙。近年來,特別是近20年來,學生得這種心理疾病的人數逐年上升。而尤以成績較好的學生居多。他們逐漸開始厭倦學校,厭倦學習,害怕失敗,從而產生消沉,沮喪和抑郁,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在單一的文化、狹窄的校園中成長的人,缺少基本社會適應力。一旦進入新的環境、過一種新的生活,心理承受力弱的,難免不出現問題。所以,孩子和成人一樣既然生活在這個繽紛復雜的社會中,當然不可避免的要讓他們參與到社會活動中來。
但是一提到社會,很多人就會想到:網吧,歌廳……這種魚龍混雜的地方。所以我國現在城市中的孩子,被緊鎖于鋼筋水泥的家中,一味地去專心書本,或者沉溺于網絡游戲,被稱為“宅男宅女”,他們不懂得去和鄰居接觸,不懂得結交新朋友。
其實這種理解是極片面的。社會是包括很多層面的,一些供孩子休閑娛樂的地方,如:博物館,圖書館及公園游樂場等等,都可說是孩子接觸了解社會的場所。而離我們孩子最近的應該就是他居住的社區這個小社會。
在法國的許多社區,在一定節假日,或周末,都會有一些室外活動,如音樂會,或一些小型比賽讓孩子們參加。孩子們在假期還會去社區組織的一些小型集會上,去賣一些自己不用的玩具或衣服,來換回自己喜愛的一些用具。學校也會經常組織學生去參觀圖書館,博物館等一些公共場所,這樣的做法放開了孩子的心情,不在拘泥于學校的書本。
二、間接系統:父母的工作性質、環境
古時候有“孟母擇鄰”的故事,現代的家長也更傾向于把孩子放在一個合適的空間里。
在我們的周圍,我們不難發現父母工作性質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比如住在郊外的親屬,大部分都是做買賣的,他們的孩子也一樣成為生意人;住在大學家屬宿舍的孩子們,差不多都愛看書;而住在政府官員宿舍的孩子們,成為公務員的也特別多。這也和他們的父母工作性質有關。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相信這句話。
父母的工作環境也在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父母在一個優越的工作環境中工作,孩子的心理也會產生相應的自信,而父母也能為孩子提供更充裕的物質生活條件,使孩子從小就能在一個寬松的環境中成長,他的心理也會有較大的承受力,而一位工作壓力大,情緒低落,經常在家發脾氣的父親,他的孩子無論男女都會產生焦慮、壓抑的心情。男孩還會逐漸學習到父親的行為方式,內化成為他自己的行為模式。在遇到類似壓力后,會以相同的方式表現出來。又如一位在政府機關擔任領導的母親,往往把命令式的口吻遷移到家中,給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種居高臨下的壓力,使他在今后的工作學習中獨立性和自信心大打折扣。
另外,父母的工作時間也會對孩子產生一定的影響,盡管這種影響不是直接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父母的工作時間的安排也在發生著變化,我們由一周休息一天,發展到兩周三天,直到今天的雙休,可以說為我們提供了更多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現在社會的激烈競爭,對孩子在教育上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而家長在教育上也需要給孩子提供越來越多的支持。所以,父母工作時間的合理安排,不但涉及成人本身的健康和利益,也涉及到孩子。父母工作時間相對穩定,能夠在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陪伴他,孩子會比較樂觀,心理承受力也較大。但事實上,在我國,現代多數職業父母的每天的工作時間早已超過8小時,根本無暇與孩子交流,孩子多與祖父母生活,由于祖父母的年齡所限,難免使孩子膽小,內向,心理較脆弱,一旦遇到挫折就會產生恐慌感,十分不利于成長。
如何能使孩子健康成長是我們全社會的責任,孩子的成長過程一旦錯過,是不可能彌補的。怎樣才能使我們不要有缺憾,不單純是學校和家庭的責任,社會的其他部門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保障父母的合法工作時間,實際上也就是在對孩子的教育成長中起到不可小視的作用。國外的許多公司、機構實際上就是這樣,在孩子的假期里,媽媽們也可以享受適當的假期以照顧、陪伴孩子,而絕大部分的公眾假期的安排,都以學生假期為基礎來安排,而且一般的學校都要求孩子在假期能夠出去度假,這樣既能使孩子更多的接觸社會,又可以使父母與孩子之間能有更多的交流時間。我認為是一種比較人性化的制度。值得借鑒。在我國,由于各種條件的制約,我們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國家的模式,但是給孩子一個寬松,健康的成長環境,卻是我們現在無論從家庭、學校還是全社會都應該高度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