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芹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傳統教育方式過于注重書本知識教育,輕視實踐教育;重考試成績、輕綜合素質的弊端日益突出。教育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素質教育改革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我們認為:素質教育的本質在于使教育同時代發展相適應,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同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相適應。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使之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更好地生活,進而為國家富強、民族繁榮,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奠定良好的條件。
素質教育改革是在深刻反思我國傳統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提出的,意在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學習內容單一、片面,綜合素質不強,實踐動手能力差,創新意識薄弱;情感冷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偏頗;學業負擔重、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素質教育改革是變革教育理念、改進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質量的必由之路。為此,歷史教育也應當適應素質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發掘學科潛力,發揮自身優勢,實現新形勢下的學科新突破和發展。
一、素質教育改革下的歷史教育的優勢
素質教育改革為歷史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歷史學科屬于人文學科。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歷史往往充當了一種無關輕重的“副科”角色,尤其是在文理分科后,更是被理科生“理性”地放棄。由于在高考中的比重不高,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也容易被“邊緣化”,使學科的教學困難較多。
素質教育改革把學生的全面發展,綜合素質的提高放到一個關鍵性的高度。人文素養成為綜合素質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為歷史教育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有利于發揮歷史教育的獨特優勢。
從培養民族意識、樹立愛國精神角度,通過歷史教育可以培養受教育者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從當前時代發展、國際接軌的背景角度,通過歷史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國際競爭與合作意識;正確對待本民族傳統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關系;培養人文主義精神。
從當前社會發展、公民素質提高教育,通過歷史教育可以培養民主法制觀念;培養良好的社會道德觀念;培養環境保護意識;繼承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培養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人生態度等。
二、素質教育改革下的歷史教育的困惑
雖然素質教育改革背景為歷史教育開創了新的機遇,但同時也暴露出許多問題,給我們留下許多困惑,這些問題和困惑都縈繞在現實教學工作中。例如:從考評體制方面來說,傳統的筆試、考卷的考核方式不能準確全面地反映歷史教育的成果;改革以高考為中心的應試教育體制時機尚不成熟,歷史學科在高考中的小比重,反映在現實教學中一些困難仍存在。從歷史教育教學本身的角度來說:現階段的教學方式仍較多地拘泥于傳統的講授式,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興趣不高,學法死板;教材選用上雖然有了一定的選擇性,但仍相對單一,不利于教學的靈活性和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研究和實踐仍然不足。從受教育者的角度說:學生重視程度不夠,部分學生輕視、甚至放棄歷史學習的情況并不鮮見。
三、順應素質教育改革。促進歷史教育發展
面對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也是新機遇,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更好地體現歷史的價值和作用,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這要求我們在繼承傳統教學模式優秀成分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勇于嘗試推進歷史教育的新發展。
1.在實踐中探索,創新歷史教育教學模式
當前歷史教學模式仍較單一,除“學案式”“分組討論式”相對成熟外,少有可以應用于實際教學中的新教學模式。這必將制約教改背景下的歷史教學的發展。是否可以通過觀摩、比賽、教學研討等形式,集思廣益探索幾種更貼近教改理念,適用于實際教學工作的教學模式。
2.建立更加豐富的歷史教學資源庫,實現資源的共享
歷史教育教學資源十分豐富,但具體到某一個教師時掌握的可能就有限了。所以建立一個資源平臺,把一人、一組、一校的資源匯總起來,那將是一個龐大的資源海洋。這樣將有利于整個歷史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教師工作的便利。除了課件、試題、學案等傳統資源,我們應當開發一些適應教學需要的新資源。例如:萊蕪戰役紀念館之類的館藏資源、名人故居、歷史遺址遺存、事件親歷者的口述歷史、文物資源等等都可以納入我們的歷史教育資源范圍。
3.在教育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
這兩方面是歷史教學容易忽視的方面,卻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兩個重要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對此更多的關注。我們可以通過學生動手制作歷史模型、模擬文物的鑒定和鑒賞、親自收集第一手歷史資料、歷史懸案的猜想等形式來開發和培養這方面的能力。
4.對歷史測評(考試)方式的改革與創新
筆試方面探索一些更好的、更具啟發性和開發性的題目,更好地考查歷史學科能力。除筆試外探索借鑒一些其他測評方式,例如:歷史小論文、家鄉文物、歷史調查,課堂發言與辯論等靈活多樣的形式。
5.注意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素質教育背景下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必須尊重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在新教改的形勢下做到歷史教學的突破。例如:可以利用網絡的便捷性,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來自主學習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