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
摘要:課堂上學生總是異口同聲地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這種現象是否妥當呢?我認為這是不合適的。這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我認為應該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學會獨立思考,將會使學生終生受益。
關鍵詞:獨立思考積極發言創新精神終生受益
前不久,我參加了縣科教局組織的“優質課”活動,按照規定我在縣里西關小學講了一節品德與社會課《用法律保護自己》。盡管自己課前做了精心準備,設計了滿以為學生喜歡的各種活動,可后來的效果連我自己都不滿意。這節課引起了我的深深思考。
在這節課上,我發現學生存在這樣的情況,當老師提出問題時,學生們總是異口同聲地來回答。我認為這種回答方式不妥,所以要求學生舉手回答,可是等了好長時間,舉手者仍然寥寥無幾,即使是很簡單的問題,也很少有人舉手。我認為可能是自己的啟發不到位吧。可在后面我聽過的幾堂課中,仍然存在這樣的情況,我明白了這是一個共性問題。因為平時我喜歡聽學生有個性的發言,很少讓他們一起回答,所以這節課上,多次出現“冷場”。可我覺得自己沒錯呀,上課學習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當然包括獨立思考。積極發言,善于表達的能力。聽到全班四五十個學生的回答,貌似轟轟烈烈,實則效果如何呢?我不禁想起了《濫竽充數》這則寓言故事,學生當中難道沒有“南郭先生”嗎?假如這樣長期下去,會有多少個“南郭先生”出現啊,相信這是我們每個教育者都不愿看到的事實。因此,我呼吁各位同仁應該早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不要人云亦云。
說到此地。我又想起了曾經在語文課本上學到的一篇文章,講的是一位生物老師在課堂上問學生“樹葉是什么形狀的,什么顏色的?”這個問題,學生們齊聲回答是綠的,圓的。老師沒有立即表示肯定或否定,而是帶上學生去野外采集樹葉,進行觀察。回來后老師又問“樹葉是什么形狀的,什么顏色的?”這個問題,這時學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門的。教師借機教育學生我們要學會獨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讀了這篇文章,這位老師的教育方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來,我一直默默地遵循著這條教育原則。我也希望各位同行們也能牢記這一點。
近代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認為:“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會讓學生終生受益。當然這個習慣需要長時間才能養成,老師們為何不趁早引學生起航呢?
善于獨立思考,才能養成勤于動腦,敢于向別人挑戰的習慣,才能顯示出學生智慧的火花,才能有創新。
信息素養之于高中學生的真正意義
趙術生
摘要:“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質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們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簡單的定義來自1989年美國圖書館學會(Amefican Library Associafion.ALA),它包括:能夠判斷什么時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獲取信息,如何去評價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那么,在信息無處不在的基本國情下,高中教育的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就顯得非常重要。
關鍵詞:信息素養高中教學
信息素養是一種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美國教育技術CEO論壇2001年第4季度報告提出21世紀的能力素質,包括基本學習技能(指讀、寫、算)、信息素養、創新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與合作精神、實踐能力。信息素養是其中一個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識、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應用。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要求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宗旨,強調通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使高中生發展為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公民;要求必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同時鼓勵因地制宜、特色發展;還特別強調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實踐和交流合作、共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
事實上,當今高中教育對信息素養的理解長期以來都是有失偏頗,從而導致教學雙方錯誤地將個人的信息素養看成了計算機技能水平的高低了。因此,很多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課主要是從程序設計語言,應用軟件的使用等方面在開展。長期以來,大多數的信息技術課以講應用工具、講語言為主,重點放在知識與技能傳授上。即使把《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與新課標相比,在目標、內容與形式上,差異也是非常大的。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高中學校都開設了信息技術基礎必修課,此課程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但是。課程內容只講授計算機的基礎知識、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識,只處于信息技能層次。大部分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還僅僅局限在開設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文獻檢索課和怎樣利用圖書館等專題講座這樣,狹窄的純技術性范疇內,根本談不上開展信息素養教育。
放眼四周,不少高中生對于電腦的熟悉程度令人驚嘆,而當提到有關信息素養這個問題時,幾乎所有的高中生對于這個名詞呈現出熟視無睹的茫然。其實,在我國早已有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必須具備的8個方面的能力,那就是:1.運用信息工具:能熟練使用各種信息工具,特別是網絡傳播工具;2.獲取信息:能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有效地收集各種學習資料與信息,能熟練地運用閱讀、訪問、討論、參觀、實驗、檢索等獲取信息的方法;3.處理信息:能對收集的信息進行歸納、分類、存儲記憶、鑒別、遴選、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表達等;4.生成信息:在信息收集的基礎上,能準確地概述、綜合、履行和表達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簡潔明了,通俗流暢并且富有個性特色;5.創造信息:在多種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礎上,進發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產生新信息的生長點,從而創造新信息,達到收集信息的終極目的;6.發揮信息的效益:善于運用接受的信息解決問題,讓信息發揮最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7.信息協作: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為跨越時空的、“零距離”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種和諧的合作關系;8.信息免疫:浩瀚的信息資源往往良莠不齊,需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甄別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調節能力,能自覺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擾和侵蝕,并且完善合乎時代的信息倫理素養。
總之,在新課標下,高中信息教學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講解技術,而是教會學生在什么情況下選擇什么樣的信息技術工具和方式(如何對信息進行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這是對高中生信息素養培養的基本前提,因此,我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轉變觀念,將教學重點轉移到如何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