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政
以人為本的教育需要促進學生生命成長、智慧成長,構建生活化的信息技術課堂是教育的本質所在,是當前信息技術教學現狀的呼喚。順應了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那么。我們該如何來構建生活化的信息技術課堂呢?
1.教學理念
素質教育是一種尊重學生主體的教育。學生只有得到尊重和信任,才有可能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才能激發求知欲望。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其重要意義就在于確立了人本意識和生命意識。重視學生的生命價值和生存狀態。以生為本,就是要關注學生發展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是要把學生看作有生命價值和人格尊嚴的人,充分尊重學生人格,明確學生需要,激發學生潛能,關愛學生心聲,把課堂教學根植于生活的土壤,優化師生關系,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體會生活的樂趣、生命的價值。
2.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要貼近生活實際,學以致用,選擇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關的內容,即應該是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經常用到的技能,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要充分挖掘現行教材中的合理因素,對現有教材進行重組、改編,以再現信息技術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信息技術,處處離不開信息技術,深刻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價值所在。
3.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生活化是指教學過程要符合學生學習的規律和過程??茖W的引導過程會讓學生的知識、思維和技能得到鍛煉和熏陶。在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每一個知識點都體現了一定的生活需要,彰顯了一個信息技術課教師的教學智慧。學生按照需要查找、獲取信息,并進行分析、處理和運用,與大家一起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此時,學生不是在學信息,而是在用信息技術;不是在復習信息技術知識,而是在幫助別人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并不斷地獲得了生活的成就感。大大激發了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培養出學生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4.教學評價
我們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學習活動的評價不應該局限在軟件的操作水平上,應該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視野,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過程,關注學生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習與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適應信息社會需求的能力。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新課程標準強調突破學生本位,去除學科的繁難偏舊內容,把生活融入課堂,課堂教學本身就是生活的一種體現。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積極發現信息技術學科與生活相聯系的部分并正確利用,積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生活”成為課堂的源頭活水,川流不息,充滿生機與活力。
歷史課堂提問藝術性探究
繆建
歷史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探究、創新性思維的能力,而解決問題為探究、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提供平臺,解決什么樣的問題,怎樣提出問題,就變成歷史老師在新課程改革中組織、引領和實施課堂教學必須面臨的問題,結合傳統教學中設問的弊端,本人在設問上做了深入的探討,以提高設問的藝術性、有效性,激活學生的思維火花,培養學生探究及創新性思維的能力。
掌握問題的類型是更好的對歷史課堂內容進行設問置疑的關鍵,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把課堂教學中所提出的問題歸納為五類:
一、思辨性問題
問題是學生探究的載體,好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爭論,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探究最好從一個能引起學生爭論的問題或是一個兩難的選擇開始。根據所獲取的信息,課內進行辯論,讓他們亮出自己的觀點,尋找理由支撐論證自己的觀點。這樣做少了教師說教的痕跡,多的是情感的體驗,思想的交流。如辛亥革命是成功還是失敗的?李鴻章是民族敗類還是愛國忠臣?
二、開放性問題
以問題為平臺,在思維的舞臺上,表現自我,展示自我,讓思維好似脫韁的野馬縱橫馳騁。如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帶給你怎樣的啟示?學習太平天國運動你對石達開有什么說的?日本明治維新對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何借鑒作用?這類問題沒有固定的結論,答案不唯一,旨在培養學生思維習慣,讓學生能自覺的對歷史現象進行思考,以提高思維能力,學會分析、探究歷史現象。
三、情境性問題
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會有對真理的追求”,設計情境問題把學生置于歷史情境,使其身臨其境,以喚起學生豐富的情感。學生通過感官感知真實的歷史,參與歷史活動,觀察歷史現象。啟動大腦積極思維,品評歷史事件,發表歷史見解,暢談親歷歷史情境之體會,以重塑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講太平天國時可先講石達開離開天京的故事,140多年前的四川安順場,前面是洶涌波濤的大渡河,后面是追擊的清兵,離開天京的十多萬將士僅剩6000余人,又缺糧又疲憊,軍隊已無戰斗力,此時天又降大雨。戰馬已吃完,見此情此景。石達開心如刀絞。第二天石達開帶著自己6歲的兒子投降清軍想以此來換取6000將士的生命。石達開與虎謀皮,異想天開。身俘后不久連同他的兒子慘遭殺害,6000兄弟無一幸免。把學生置于石達開身處的情境然后激發學生思考,什么原因導致石達開離開天京。淪落大渡河?天京發生了怎樣的變故?
四、類比性問題
把相似的歷史事件對照起來分析其相同因素,重點突出相異因素,把相異的歷史事件進行比較分析重點找出相似或相同的因素。歷史雖然豐富復雜但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可以把握歷史事件的要素即從原因、進程、性質、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有客觀存在的規律,就可以利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影響與作用的關系去分析歷史上的重大改革。也可以把歷史事件和社會現實結合起來考慮,從歷史得到啟發以認識現實問題。林肯反對分裂維護國家統一對我們國家制定《反國家分裂法》和祖國統一大業都有很大的啟示。
五、設障性問題
設計問題時故意設置對學生思維有障礙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困惑,在困惑中進行思維的矛盾斗爭,啟發學生走出困惑。如有人認為奴隸制的夏商,不如氏族公社時期人人平等好,你們怎么看?
六、推斷性問題
這類問題先提出假設然后讓學生推斷論證,這樣有益于培養學生分析推斷及發散想象的思維能力。如把洪秀全換成劉邦或者朱元璋,太平天國會不會失敗?林則徐不主持禁煙,鴉片戰爭會不會爆發?
研究、分析問題類型,便于歷史老師針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依據教學目標提出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能力的有效問題。在把握問題類型的基礎上要注意問題語言的處理,提問的時機,及學生現有歷史知識水平和掌握知識的能力。如講《甲午中日戰爭》可觀看電視劇《北洋水師》序幕,在看到搖搖欲覆的小船和轉瞬即滅的泡沫時教師可適時提問“北洋水師在當時是亞洲第一、世界第六鋼鐵艦隊可我們為什么在屏幕上看到的是一只搖搖欲覆的小船和轉瞬即滅的泡沫呢?”此時提問能有效的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這樣的提問語言富有魅力,能增強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
探究提問的藝術性,以便實施有效教學,更好的突破難點,幫助學生掌握重點、抓住要點。培養學生思維習慣和創新能力。并培育學生良好的人文主義精神,以實現歷史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