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聰
情境教學,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以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制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理解教學內容,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
一、情境導入,激發熱情
利用多媒體通過優美的圖像、動聽的音樂和有趣的動畫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調動學生視聽覺等盡可能多的感官理解和建構知識,為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情境再現,形象感知
多媒體技術綜合運用形、色、光,可以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形聲信息,使抽象的問題直觀化,枯燥的文字敘述生動化。在教學《鶴群》一文時,傳統教法很難使學生領會文中鷹鶴大戰的場面。運用多媒體生動具體地演示出鶴群的隊形變換,拯救傷鶴的壯觀場面,使學生對文中所描繪的場景有了更具體、更貼切的理解。在學生充分感知課文情境、進入情境時再播放配樂朗讀,使學生進一步領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整節課,學生不但學得輕松,而且獲得的知識豐富而扎實,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創設問題情境,自主探究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設障立疑,讓學生處于憤悱狀態,將其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教師創設情境的重要原則是激情引趣,即通過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對知識、對科學、對人生的興趣。而問題情境是最常見和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情境,是啟迪思維激發興趣的重要途徑。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探求欲望。教師要抓住時機,依據問題情境所提供各種線索,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情境內容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學生不斷地完成“同化”和“順應”。建構新的認知結構,激發學生自主探究。
四、虛擬情境,洗禮心靈
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語文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將“聽、說、讀、寫”整合于活動之中,實現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執教《阿炳在1950》時,運用多媒體創造一種虛擬的情境:一位才華橫溢的民間藝人,手執二胡,沿街乞討,遭遇了一個又一個白眼;晚上露宿街頭。畫面播放過程中,始終縈繞著那段凄涼悲慘的音樂。學生們目睹這樣的畫面,有的眼圈通紅,有的小聲哭泣,整個教室充斥著悲哀的氣氛。這時,我讓學生讀讀文中最令人動情的句子,說說自己最想說的話,寫寫自己的內心感受。學生平時所積累的知識得到了體現和運用,他們的個性得到了全面的展現
總之,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教學,方法多種多樣,要聯系課文和學生實際,才會起到良好的效果。
關于初中思想品德時事教學的幾點思考
姜敏
時事政治是中考考試范圍。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不少的學校和教師對時事教育還是不夠重視。只是把時事條條劃給學生,讓學生去背去記。這種時事教育形式使原本鮮活的時事教育內容,變成了死記硬背的新八股,變成了學生學習的負擔,違背了時事教育的初衷。出現了學生畏懼甚至厭煩上時事政治課的情況。那么如何才能上好時事政治課?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課前五分鐘進行時政播報活動
這項活動的操作方法就是在每堂思品課的前五分鐘里,按小組輪流由一位學生登上講臺,向全班同學報告新近發生的國內外重大事件,并簡要闡述自己的見解。下面聽的同學針對發言情況從材料內容、語言表達、儀表情態、觀點、評析等方面進行評議打分,然后我有針對性地釋疑、點撥和歸納。一個月綜合評選出“最佳新聞播報員”。開展此項活動以來。收到了極其顯著的效果。好處表現在這樣兩個方面:
1.有利于培養學生養成探究性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搜集新聞—處理新聞——播報新聞——評議新聞這一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學生的觀察力、閱讀理解能力、分析鑒賞力、判斷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意識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2.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通過開展新聞播報活動使學生講新聞、談國事、論形勢、議政策蔚然成風,大部分學生都養成了自覺收看電視新聞、讀書看報的習慣。在搜集新聞的過程中,學生們博覽群書,廣泛的參與和了解社會,大大拓展了自己的視野,豐富和增長了知識。
二、將時事教育貫穿于思品課堂教學的始終
時事教育是思品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實踐告訴我,將時事教育貫穿于思品課教學過程中,不僅有助于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可以貫穿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確是一條對學生進行時事教育的有效途徑。當然思品教材的基本理論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一味地空講理論就會使學生不明所以,久而生厭,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時事教學時不要拘泥于教材內容,可以結合教材適時地引入相關的鮮活的時事材料進行教學。
三、設置中考政治熱點專題復習課
近年來中考出題者的意圖往往以熱點為依托,考察知識,體現能力。針對這種情況在中考復習時事時,我非常重視引導學生在“五分鐘時政播報”所獲取的時事知識的基礎上,學會自己感悟、把握熱點問題。依據是:1.意義是不是重大。既對我國乃至整個世界有無重要影響;2.與初中社會和政治教材的結合度是不是緊密。要充分體現出以我為主和學以致用的目的;3.強調時代性。要密切關注當今人類生存與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4.熱點問題是不是已形成共識,體現國情民意。
教學實踐告訴我:時事教學職責重大,需要我們深刻認識,并采取切實行動付諸于教學實踐。記得李嵐清同志在《時事》(《時事報告》中學生版)創刊時曾專門題詞:“關心時事,了解國情,努力學習。振興中華。”這既是對廣大中學生的寄語,也是對時事教育的希望。讓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時事教育的功能,把時事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