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進孝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下冊(蘇科版)第十章第五節“物體的浮與沉”(P95~P97),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方法、教具、教學過程五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從常見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和下沉這一現象出發,要求學生研究如何使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如何使浮著的物體沉下去這一實際問題,通過探究引導學生思考重力和浮力兩者的關系得出浮沉條件,然后用二力平衡條件對漂浮、懸浮兩種狀態進行分析。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學習知道液體中的浮沉是由該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及其重力之間的大小關系決定的;能綜合運用阿基米德原理、密度及二力平衡等知識討論浮沉條件,知道潛艇的基本工作原理。
(2)能力目標:通過探究活動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濃厚興趣。通過浮力知識應用實例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實驗,激發學習欲望。
3.教學重點
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改變物體浮沉的方法。
4.教學難點
靈活利用浮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學生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阿基米德原理,對浮力的方向、浮力的大小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如何能讓學生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不受主觀想象力的干擾,也是教學的重點。
三、說教法、學法
情景激學法;演示實驗法;討論法;歸納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說學法:1.觀察法;2.討論法;3.推理歸納法。
四、教具
教學多媒體、500毫升量筒、帶蓋子的小塑料瓶、細沙、清水、雞蛋。
五、說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的豪華巨輪在海面上破浪前進的圖片,啟發他們思考“鋼鐵制造的很重的輪船能夠浮在水面,小小的一顆鐵釘卻要沉入水中”,創設情景,設置懸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課。
2.精講兩道例題
將裝有適量細沙的塑料小瓶浸沒在水中,瓶子懸浮在水中某一深度;往瓶子里加入少許沙子后再浸沒在水中,結果瓶子下沉到水底;把瓶子里的沙倒出一部分后再浸沒在水中,結果瓶子上浮,最后漂浮在液面。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又可以感受到:當浮力一定時,改變重力的大小,也可以改變物體的浮沉。
在演示完實驗1之后,開始演示實驗2。展示給學生看一個沉在清水里的雞蛋,然后開始往清水里倒濃鹽水。讓學生觀察雞蛋的浮沉情況。結果學生很驚奇地發現:沉在水底的雞蛋居然開始逐漸脫離燒杯的底部,升到一定的位置之后懸浮了起來;接下來繼續往燒杯里倒濃鹽水,結果雞蛋繼續上浮,并緩緩地浮出了水面,直到最后漂浮在液面。通過這個小實驗,學生可以感受到:重力一定時,改變浮力的大小可以改變物體的浮沉。
這兩個實驗的設計目標是讓學生知道物體的浮沉不是只取決于物體受到重力這一個力的大小,而是取決于物體受到的重力和浮力這兩個力的大小對比關系,從而使學生擺脫頭腦中之前“重物下沉,輕物上浮”的錯誤觀念,樹立“重力和浮力兩個力的大小關系共同決定了物體的浮與沉”的科學認識。
3.引導探究
通過泡茶引出漂浮和懸浮兩個概念,突破了思維的瓶頸后,通過flash和黑板作圖、與學生一起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循序漸進,得出物體浮沉的條件是“對于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來說,浮力大于重力時,物體上浮;當浮力等于重力時,物體懸浮;當浮力小于重力時,物體下沉”。接著著重分析了物體的上浮過程和下沉過程,并讓不同的學生分析圖10—33(圖略)。
多媒體演示潛水艇工作的動畫。讓學生分析它的工作原理:“潛水艇是怎樣實現下沉和上浮的呢?”
小結:“下潛”:向潛水艇水艙中充水,潛水艇逐漸加重,潛水艇重大于它受到的浮力,就逐漸潛入水中。
“懸浮”:當水艙中保留—定量的水時,潛水艇重等于浮力,潛水艇可以懸浮在水中。
“浮出水面”:用壓縮空氣將水艙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潛水艇變輕,潛水艇重小于它受到的浮力,從而浮出水面。
結論:潛水艇——潛水艇的下潛和上浮是靠改變自身重來實現的趁熱打鐵,讓學生仿照對圖10—33(圖略)上浮過程的分析來分析潛水艇的浮與沉,滲透數學推理。
以輪船由東海駛入黃浦江等生活中常見的物體浮沉現象,讓物理走近生活的同時,也讓學生對物體的浮沉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鞏固教學的成果。
4.歸納總結
最后以學生匯報有哪些收獲來小結本節的的內容,使課堂始終保持輕松、和諧的氛圍。
課堂檢測(趁熱打鐵,當堂鞏固,可能來不及處理)
5.布置作業
然后布置作業。對于這節課作業的布置,我有幾層考慮:(1)要能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2)從學生的生活中找出物理知識點,讓他們感覺學有用途,提高學習積極性。(3)能為下節課做一定準備。
6.板書設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