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勤
《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學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自主學習也是一種學習品質,它能為學生獲得終身的學習能力和發展能力打好基礎。自主學習能力則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善于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善于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問難,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探索和進取精神。它真正地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呢?
一、激發興趣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學生面對的是一組組數字,如果只是在枯燥的數字中一遍遍地演算,學生何來興趣呢?更談不上“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對學習活動投以極大的熱情時,才可能主動地去探究。因此,教師要著力使數學課堂變得生動、輕松。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世界,認真地幫助學生確立能夠達成的目標,激勵學生完成富有挑戰性的任務,鼓勵他們無拘無束地表達真情實感,鼓勵他們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獲取結論,甚至允許暫不作結論,在學生頭腦里留下探究性的問號。延伸到課外,讓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去尋求解答。學生獨特的見解,有些很新穎,應該給予肯定。當學生發現自己的見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時,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就會自然地被激發出來。興趣是人們活動的導向,有了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我要學”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成為學習的主體。
2.設計好一節課的導人部分。課堂教學一開始就要緊緊地抓住學生。一堂課一個好的開頭很重要,學生興趣被激發起來,整節課都能讓學生自始至終處于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例如,我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開頭是這樣設計的:拿4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同學,每人分幾個?拿兩個蘋果分呢?伸出你們的手指來表示。學生先伸出兩個手指,又伸出—個手指。我接著說現在有一個蘋果,要平均分給兩人,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蘋果個數。這時許多同學都難住了。此時,分數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欲望。激發了興趣,活躍了思維,開啟了想象,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更強了。
3.激勵性的評價,能給學生以幫助,給學生以鼓勵,給學生以信心。評價中既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及變化發展,既關注水平。更要關注學生的情緒態度。老師的評價如“很有自己的見解”“你肯動腦筋”“分析得很準確”等。這些激勵性評價可創設一種讓學生心理安全的教學氛圍。還有就是對一道題學生有多種解題方法時,應都予以肯定。
二、注重引導
舊時是填鴨式教學,教師是滿堂講,后來是啟發式,教師是滿堂問。現在又有人提出教師不要進課堂,全由學生自學,我認為這又走進了另一個極端。新課標提出要求學生能夠自主探究,但探究什么,怎樣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上下工夫,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求,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領悟發現,在教師悉心的滲透和指導下掌握自主學習方法。
1.精心設計過程。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培養出來的。因此,按兒童學習數學的認識規律設計好教學過程尤為重要。新知要在強化舊知的前提下。確定學習目標,讓學生自己運用知識的遷移順利掌握新知。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在舊知與新知間架起一座橋梁。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先想一想長方形面積是怎么算的,然后再想一想怎樣把這個平行四邊形通過剪一剪的方法變化成長方形。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思考、討論便可得出結論,并明白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可以用“底×高”的道理。今后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也可以用三角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的方法來組織學習。接下來再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就可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這樣的設計就充分體現了由扶到放、該放則放的原則。
2.激發學生思維。自主學習的核心是自主思考。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思考、善于思考。學生的認知沖突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源泉,也是學生積極參與思維學習的原因。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設置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
3.鼓勵質疑問難。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質疑的過程是積極思維的過程,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質疑可使學生改變學習中的被動地位,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能以較高的效率全面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中遇到學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教師應及時鼓勵。如我在教學加法、乘法的運算定律后,有學生問:“加法、乘法都有交換律、結合律,為什么除法沒有呢?”我首先肯定學生問得好,并啟發:“你能自己演算試一試嗎?”學生通過一番努力得出了其中的道理。學生由敢想到敢疑、敢說,發現了知識之間的聯系,受到啟發,形成新的觀點,達到了認識上的飛躍,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膽量,樹立了學習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