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會蘭
學習習慣是指學生主體在較長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相當穩定的學習行為。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基礎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古人云:“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如能在培養學生學習的習慣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達到雙贏的效果。那么,可以從哪幾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一、專心聽講,敢于提問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一個問。”質疑提問是創新的開始,而好奇質疑正是兒童的天性。要讓學生敢于提出數學問題,首先要其專心聽講。對學生專心聽講的培養。實際上是對學生注意力的培養。小學生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有意注意保持時間短。針對這些特點。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除了正常的課堂學習和常規的教育與訓練外,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語言力求兒語化和趣味性,激發學生認真聽講的興奮點。如:在教學《認識立體圖形》時,為了讓學生能充分認識各種圖形的特征,我就讓學生摸一摸,滾一滾。比一比等,就利用身邊的事物(燈管、粉筆盒、水杯等),再配之形象化的動作,學生十分的感興趣,輕而易舉的就掌握了。
2.讓學生有盡可能多回答問題的機會,促使他們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課堂教學中如果過多地讓學生被動地聽教師講授,這種聽講勢必缺乏一種“我要學”的參與意識。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因。對于培養專心聽講的習慣是極為不利的。只有處于積極主動學習狀態下的聽講,才能真正做到專心。我平時就比較多的采用小組編隊進行擂臺賽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利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培養學生質疑提同的習慣。例如,教學“乘法估算”時,例題21×48可以看作20×50進行估算,一位學生質疑提問:“48看作50后,21×50也可以口算,為什么一定要兩個數都看作整十數呢?”問題的提出,引起學生爭論,最后在質疑提問中得出結論。課堂中讓學生質疑提問。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又使學生在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養成了質疑、敢問的習慣,學生創新意識的萌芽得到了保護。并逐步培養了會問、善問的思維品質。
二、認真、及時、獨立、整潔地完成數學作業
完成作業,是鞏固深化所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環節。本學期我對學生的作業做了有關統計:89.6%的同學認為自己作業錯誤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28.05%在做作業時沒看清題目要求就開始解答了;3.2%的同學常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這些不良的習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培養學生認真作業的習慣,不僅是教育培養學生優良道德品質的需要,也是幫助學生依靠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掌握能力的關鍵措施,對學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義。
1.端正學生的作業態度,提出及時、認真、獨立完成的具體要求。在進行學生作業規范化訓練時,突出時間上的要求——及時,態度上的要求——認真。思維上的要求——獨立,書寫上要求——整潔。同時緊緊把握住演算草稿和檢驗答案這兩個細節。對學生強化態度的嚴格要求。
2.教會學生認真審題,審題是進行正確計算不可缺少的環節。通過審題訓練,可以養成學生認真嚴謹的習慣,引導學生靈活地選擇正確合理的計算方法,提高傲題的質量與速度。
三、勤于動腦,善于思考
學生學習數學這一活動,歸根到底是思維的活動,只有勤于動腦。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形成各種數學能力。教師首先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形成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良好品質。其次要注意提供適量的思考依據,培養學生有根據、有條理、有序的進行思考的習慣;最后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個人的見解,主動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促使思維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況下,學生想出比較新穎獨特的解題思路,大多是在整個思考過程的后半段時間內形成的,如果教師過早的作出評價,往往會挫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思維的進一步拓展。如要求學生用數學語言準確的表達17-8所表達的意義,學生一般表達為17減去8得多少。但如果教師留給學生充分思考時間,啟發學生從減法的運算名稱、意義等多角度進行思考,就會促使學生積極動腦。踴躍發言。(1)被減數是17,減數是8,差是多少?(2)17比8多多少?(3)8比17少多少?(4)8再添上幾就是177(5)17減去多少與8同樣多?所以,課堂上教師要善于觀察。多方引導,恰當把握時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體現在日常數學教學的細節中,往往容易為我們所忽視。而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耐心培養。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那他們就可以乘著學習的風帆。在學習的海洋上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