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瑞明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強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不同需求,選擇個人喜愛的方法參與體育活動,挖掘運動潛能,提高運動欣賞能力,形成積極的余暇生活方式;學生可以提高體育運動中的安全防范能力,獲得在野外環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民間傳統的運動項目合理運用對實現上述教學目標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能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第一”的理念。
一、民間傳統運動項目的概述
民間傳統運動項目就是指在一定的區域之內,比較流行的一種運動項目,往往受鍛煉的諸多條件限制,而產生的一種較為簡單、方便的運動方式,以達到訓練某個部位,提高技能水平和強身健體的目的。這些運動項目主要有踢毽子、跳繩、抖空竹、抽陀螺等。
民間傳統運動項目的特點主要有:(一)簡易性,大多數的民間傳統運動因受地方條件的限制,在運動時較為簡易,便于人們學習掌握;(二)強身性,盡管這些傳統運動沒有現代體育要求的運動標準,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三)娛樂性,很多的民間傳統運動項目由古代的一種游戲項目轉變而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娛樂性;(四)廣泛性,民間傳統運動是民間運動的一種形式,因而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具有一定的廣泛性。
二、民間傳統運動項目的運用
(一)依據教學內容,選擇運動項目
新課程體育教學要求運用一定的運動方式來訓練學生的運動技能。這些運動方式的主要特點是:1.便于培養學生的動作協調一致性,讓他們能夠適應運動的基本要求;2.適當的運動放松性,即學生在運動的過程中能夠減輕因學習而帶來的心里緊張壓力;3.運動技能的提高性,即學生在運動的過程中能夠克服自身的一些不足,提高原來所沒有的技能水平。
例如,踢毽子就是一項很好的運動項目。在教學中不妨組織學生進行此項運動。筆者在教學中主要把握了以下幾點:①建議學生自己動手做毽子,可利用身邊現有的資源。這樣。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勞動的愉悅;②教師做示范動作,讓學生反復的訓練,直到學生掌握為止;③在上課的開始和最后,都可利用踢毽子作為課前熱身或課后放松的運動項目;④組織全班同學進行踢毽子比賽。以此來激活學生的參與激情和運動的興趣,培養他們運動的良好習慣。
(二)貼近現實生活,優化資源配置
我們知道在體育教學中,準備活動和整理運動是必須進行的教學內容。教師大多以慢跑、徒手操開始或結束。時間久了,學生感覺枯燥,很難達到教學目的。這樣的教學,一方面容易讓學生失去上體育課的興趣和信心;另一方面,他們的消極行為很難達到熱身運動的目的。對此,筆者以為,貼近現實生活,優化資源配置能夠解決上述問題。這樣的做法,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在傳統的運動項目中,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另一方面,同學們更能從中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精華。
例如,培養學生的持久耐力是體育教學的一項重點內容。很多教師選擇了長跑或者漫步行走的方式進行教學。耐久跑可以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由于它是一項長時間的單循環運動,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枯燥無味的感覺,甚至使有些耐力素質較差的學生產生恐懼的心理。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嘗試著放棄常規的反復跑、循環跑等練習方法,充分利用校園的自然環境,將滾藤圈、抽陀螺等傳統運動項目運用于此中,發展學生有氧耐力和耐久跑的專項身體素質。學生在這樣的運動過程中,不僅能夠激發他們學習的激情和興趣,緩解上課時的緊張心理,還能夠幫助他們養成堅強的意志品質。
(三)多元化教學,激活學生的運動興趣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綜合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一方面,能夠增強體育教學的豐富多樣性,滿足學生的學習發展需要;另一方面,便于學生在運動的過程中提高技能水平。特別在一些因受諸多條件限制而無法開展的運動項目,可采用多種傳統運動項目綜合使用的方法予以開展。
例如,有些運動項目需要一定的條件支持。對此,筆者以為可將傳統運動項目融入其中,進行教學。我們不妨有效地將競技類、踢跳類的傳統體育項目注入體育課堂,讓學生進行體育活動。我們要求學生分組自制器材,將跳房、扔沙包、抽陀螺等原生態體育項目進行加工處理,采取游戲法、競賽法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相對寬松、充滿情趣的環境里斗智斗勇。學生的激情也得到了充分激活。
三、民間傳統運動項目的運用注意點
(一)注意項目的選擇,即運動項目的選擇一定要與教學內容相適應,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
(二)注意運動的適量,即在教學過程中應以教學要求為著眼點,不可一味地采用此項目,以防沖淡主題教學。
(三)注意必要的保護措施,即學生在運動過程往往會有一些意外傷害,教師應深入其中,予以防范處理。
總之,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依據教學內容和當地的運動項目,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優化組合,不僅能夠激活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能夠增強他們的體育運動體驗。提高他們的運動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