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先
盛宣懷,清末著名官商,曾官至郵傳部大臣,加太子太保銜,賞頭品頂戴,成為“皇族內閣”成員。同時,他總理經營礦物、電報、鐵路、銀行,創辦北洋大學堂和南洋公學,創造了中國近代商業文化史的奇跡,他也因此成為了洋務運動的中流砥柱,被后人譽為“晚清官商第一人”。
對于盛宣懷的研究,歷來不多,現在市場上主要的是華東師范大學夏東元教授的《盛宣懷傳》,有3個版本,最近的是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盛宣懷傳(圖文版)》,另外夏教授還著有《盛宣懷年譜長編》,較全面的描繪了盛宣懷的一生。2008年底崇文書局出版的湯黎博士的《欽商盛宣懷》主要選取盛宣懷一生的主要活動加以描述,以期真實集中再現其歷史本來面目。
盛宣懷作為洋務運動重要實踐者,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李鴻章認為:盛宣懷是他進行洋務運動最得力的助手。紅頂商人胡雪巖認為:盛宣懷外君子而內小人。洋人認為:盛宣懷是近代中國工商界唯一的大能人。慈禧太后認為:盛宣懷是中國不可缺少的人物。盛宣懷領風氣之先,開機械工廠,辦新式學校,倡金融、交通諸業,設輪、電、路、礦諸局,成為洋務運動要角,引領著當時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同時,盛宣懷是一位慈善家,所辦的慈善事業頗多,每當國有災歉,他總是創獻巨款,還四處奔走呼號募捐,救濟災民,此等“義舉”也貫穿了其一生,但其為了自己的實業,對于商場上的競爭對手,特別是當時一些比較脆弱的民族企業家,他利用官威和官權大力打擊,毫不手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族企業的發展。在政治上,他的性格中交織著資本主義性和封建主義性、買辦性的矛盾,對于清廷他是絕對擁護的,為王朝統治鞠躬盡瘁,反對戊戌變法,只主張進行小規模改良,以迎合列強的心思,以期達成停戰協定,得到慈禧的贊賞。學人一直認為其有保守性,最重要的是體現在反對辛亥革命上,還捐100萬銀元予袁世凱,以示忠誠。
盛宣懷的人生目標就是做大事,得大官,這兩點他都做到了,可謂輝煌鼎盛。但晚清中國動蕩不安,外有強敵入侵,內有社會劇變,社會次序行將崩潰。他的實業是建立在舊的社會制度之上,和政治聯系極端緊密,因為有統治者的支持,而其本身就是封建上層官僚,由此為其實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可以說,清政府是盛宣懷實業得以蓬勃發展的奶媽,隨著清帝國的倒塌,他連綴起來的實業體系當然跟著一起散掉了。與此同時,由于不論進行何種實業的開展都需要大量的資金,而當時的清政府內憂外患,割地賠款,何來資金。盛宣懷不得已向日本和其他西方國家大借外債,用實業的產品和原材料做抵押,就這樣,辛苦創下的實業一步步被外人蠶食,被外人掌控。這是他克服不了,這是時代的必然,他雖努力想改變現實,但面對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同時,當時社會紛亂,當權者都對其實業垂涎欲滴,沒了清政府支持的盛宣懷猶如一匹待宰的羔羊,辛苦一生,卻在一朝付之東流,是盛宣懷的悲哀,更是時代的悲哀。
雖然盛宣懷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但卻長期被學界所忽視。學者習慣于在其頭頂戴上“官僚買辦”的帽子,全盤否定。從而導致到現在為止,很多人熟知紅頂商人胡雪巖,卻不知“中國商父”盛宣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