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燕海
摘要:通脹預期是通貨膨脹形成的重要因素,它取決于一國的市場化程度、公眾對經濟常識的了解程度、公眾對政府的信任程度、公眾對過去和現在的經濟狀況的評價。預期影響通脹的渠道除了工資談判外,很大程度還取決于生產者的市場地位以及由此派生的加價程度。我國通脹預期有著自身特點,抓住這些特點有助于把握貨幣政策短期內和長期走向問題。
關鍵詞:通貨膨脹;預期;貨幣政策
中圖分類號:F82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1-0138-03
通貨膨脹預期推動通貨膨脹的觀點已為學術界廣泛接受。各國中央銀行對通脹預期保持著越來越高的警惕性,而且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通貨膨脹預期也將對我國通脹產生實質影響,因此,將通脹預期納入貨幣政策制定范疇是央行調控的必然。
一、通貨膨脹預期含義及其對貨幣政策的重要意義
從經濟學意義上講,“預期”就是對經濟變最未來值的預測。這一概念在引入到通貨膨脹理論研究中則成為區分傳統與當代通貨膨脹理論的重要標志,正如貨幣主義學派代表人物、通貨膨脹理論專家赫爾姆特·弗里希在1986年就曾指出:“近十五年發展起來的通貨膨脹理論和傳統的通貨膨脹理論的主要不同點在于是否認識到通貨膨脹預期的作用”。本文筆者將“通貨膨脹預期”定義為:建立在某種認識基礎上的、對未來通貨膨脹率水平的一種估計或推斷。
從預期理論發展來看,預期主要分為“適應性預期”和“理性預期”。適應性預期(Adaptive Expectations)是一種關于預期形成的觀點,認為預期是基于過去(歷史)的,即僅由過去經驗所形成,預期將隨時間推移緩慢發生變化。凱恩斯理論和貨幣主義中的預期為適應性預期。理性預期(RationalExpectations),又稱合理預期,指針對某個經濟現象(如市場價格)進行預期的時候,如果人們是理性的,那么他們會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所得到的信息來做出行動而不會犯系統性的錯誤,因此,平均來說。人們的預期應該是準確的。理性預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國經濟學家J.F.穆思在《合理預期和價格變動理論》一文中,針對適應性預期中的非最優特性而提出的,20世紀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學的R.E.盧卡斯和明尼蘇達大學的T.J.薩金特和N.華萊士等人做出了進一步發展,經濟學稱其為“預期革命”,并逐漸形成經濟學中一個重要學派——理性預期學派。理性預期學派認為,適應性預期具有隨機性,沒有理性的解釋,即屬“后向預期”,而理性預期之所以稱為“理性的”,則因為它是人們參照過去歷史提供的所有知識,對這種知識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經過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種預期。
筆者認為,除了從預期形成過程區分預期外,還應該從做出預期的主體來加以區分。不同類型的主體會因為具有不同的身份、社會閱歷、學識水平以及所掌握的信息豐富程度而對未來的通脹有著不同的估計,即使同一類型的主體之間預期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而且筆者還認為,并非所有類型的預期都對未來實際通貨膨脹產生作用,西方經濟學中所講的公眾預期應該是各種預期綜合較量、博弈的平均表現預期,只有對價格產生直接影響的主體的預期才能對實際通貨膨脹率產生影響。基于此,筆者將公眾預期按主體具體細分為生產者預期(或經營者預期、廠商預期)和工人預期兩大類,而諸如退休職工、未成年人、失業者等群體由于其預期對價格形成不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將此類預期拋開。不納入本文研究范疇。之所以將預期按主體劃分。是因為這兩類主體的預期力量在影響實際通脹的渠道中具有重要作用,這一點將在本文第二部分中予以敘述。
預期理論對通貨膨脹理論以及就業理論產生了革命性影響,這主要體現在貨幣主義對菲利普斯曲線修正方面和理性預期理論方面。傳統的菲利普斯曲線描述的是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一種替代關系,即若要獲得較低的失業率就必須承受較高的通脹壓力,而若降低通脹率則要以犧牲就業為代價,這一理論導致政府決策往往處于兩難境地。200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埃德蒙·費爾普斯經過深入研究,將預期引入菲利普斯曲線,提出了著名的“預期修正菲利普斯曲線”理論,即通貨膨脹率不僅取決于失業率,而且還取決于人們的通貨膨脹預期,這樣較高的通脹將使人們產生較高的通脹預期,其結果就是在高失業的情況下,同樣可以伴隨高通脹而并非傳統菲利普斯曲線所說的低通脹。這便給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理論依據,即降低通脹預期將帶來低通脹。他強調,在適應性預期的作用下。通脹率與失業率在短期內有交替關系。長期內則不存在這種關系,且短期內并非通貨膨脹本身。而是實際通貨膨脹與預期通貨膨脹之間的差異決定了失業水平,政策制定者通過制定意料之外的通脹率來實現對失業率等實際經濟指標的調控,而長期內政策制定者不可能長期“愚弄”人們。所以,長期內實際通貨膨脹與預期通貨膨脹之間不會出現永久性偏差,因此,長期內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垂直于自然失業率上的直線。貨幣政策長期內對經濟增長、失業等調控是無效的,貨幣政策的長期效果只能對通貨膨脹產生作用。而與貨幣主義不同的是,理性預期學派認為,由于人們是理性的,因此,短期內通脹率和失業率也不存在交替關系。菲利普斯曲線在短期內也是一條垂直線,主動的、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無論在短期內還是在長期內都無效。兩學派都對單一規則的政策持支持態度,不同的是貨幣主義傾向于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與經濟的長期自然增長率、最終產品的長期穩定價格等相一致,而理性預期學派認為,最優貨幣增長率應是與公眾預期相一致的比率,只有與公眾預期相一致的貨幣政策才是有效的。拋開二學派的分歧。學界主流認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更應該將調控目標著眼于控制通貨膨脹上,而非其他目標。
二、通脹預期的決定因素及通脹預期影響實際通脹的渠道探析
目前。學術界將通貨膨脹預期納入通脹理論研究已是普遍現象,通脹預期越來越受到各國中央銀行的關注,通脹預期的一些問題不甚明了,尚需研究。美聯儲現任主席伯南科在2008年6月9日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第53屆經濟年會上發表的《通脹分析中的突出問題》(Outstanding Issues in theAnalysis of Inflation)一文中提到:“大多數經濟學家將通脹預期視為理解通貨膨脹動態的關鍵因素,但對通脹預期由什么因素決定和它們如何影響通脹預期,都知之甚少”。為此,筆者針對此二者問題進行探討。
(一)通脹預期的決定因素探討
1一國的市場化程度。市場發育越成熟,市場競爭就愈激烈,市場活動越頻繁,各相關利益單位就會愈加關心自身利益而主動獲取相關信息、判斷市場未來走向,從而形成客觀公正的預期。相反,國有企業占大多數的經濟中。市場競爭不充分,企業和勞動者缺乏主動預期性,預期幾乎無從談起。
2公眾對經濟常識及運行情況的了解程度。這一點是結
合理性預期觀點提出的。公眾當然不會像經濟學家那樣熟知經濟規律,但公眾對經濟領域中的一般常識的掌握程度將在很大程度左右他們的通脹預期方向及其水平。對經濟常識了解越多,公眾所做出的預期就不至于過于偏激,而會更加理性,更加精確;缺乏必要知識所做出的預期將放大未來通脹,具有明顯的盲目性。因此,加大力度使公眾更多地了解GDP、CPI等宏觀經濟指標含義及相關經濟常識對改善預期的質量大有裨益。
3公眾對政府的信任程度。這里體現的是政府的威信問題。現在許多政府往往會承諾將通貨膨脹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尤其是在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家),通過承諾來降低公眾預期。但是,缺乏威信的政府所作出的承諾不僅不會降低公眾預期,反而將會增加公眾預期的強度;而對政府充滿信心,相信政府能夠有效控制通脹則會有效降低公眾預期膨脹,尤其是在受到外部沖擊(如石油沖擊)時。公眾對政府充分信任、相信通脹只是暫時的,則不會產生恐慌心理。也就是說穩定的預期更有助于抑制未來通貨膨脹。
4公眾對過去和現在的經濟狀況和基本生活成本的評價。這一點主要體現適應性預期特點。人類是有記憶性的動物,在沒有獲得充足信息或自身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理性預期假設是不能成立的,過去和現在的情況理所當然地成為一部分公眾判斷未來情況的依據。這部分公眾一般對過去和現在的經濟發展情況悲觀與否、以及自身的基本生活成本、生活質量的滿意程度都會對其預期產生直接影響。充滿信心的判斷產生較低的通脹預期,而悲觀失望的評價則放大通脹預期。
(二)通脹預期影響實際通脹的渠道探析
學術界一個重要觀點認為,工資談判是通貨膨脹預期影響實際通脹的主要渠道,這一觀點主要基于如下解釋:工人對生活成本提高的擔心增強了他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從而促使工會組織要求增加工資,通過工資談判,將工人預期加入合同,從而推高了產品市場價格。筆者基本贊同這一觀點,但這一觀點尚顯粗略,筆者認為,工資談判是否成功、生產者所處的市場地位,以及由此決定的加價行為是預期傳導的關鍵兩環。
首先。工會組織通過工資談判提出增加工資的要求是否會被生產者所接受則存在一個背景問題,即勞動力市場問題。若勞動力市場供給較為充裕,失業率較高時,生產者具有較多的選擇權,工會組織不會冒然提出增加工資的要求,即使提出要求,也會因為“底氣”不足而達不到目的。這種情況下,工人預期并不能傳導至實際通脹。若勞動力市場供給較為緊張,失業率較低時,工資談判的籌碼會更多地傾向于工人一方。
其次,工資談判成功后,具體有多大程度的預期會傳導至實際通脹還取決于生產者的市場地位,以及由此派生的加價程度。我們假定生產者的通脹預期為a%,工人通脹預期為b%。而且需要強調的一個常識是,作為人工成本的工資只是成本的一部分,在其他成本不變的情況下,增加6%工資并不等于增加了b%的成本,成本增幅要小于b%。當工人提出增加6%工資時,競爭廠商則迫于成本壓力而加價,幅度低于b%,若a%
三、我國通貨膨脹預期的現狀分析
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公眾預期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而且正在從不成熟、非主動向成熟、主動方向發展。改革之初,國有企業數量仍然占據較大比例,市場剛剛開始發育,市場競爭機制尚未形成,市場價格尚處于“官定”階段,不僅是企業經營者還是勞動者對通貨膨脹基本無預期或者較少有預期。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競爭機制的不斷完善,市場愈發活躍,競爭愈加激烈,企業和個人也愈發感覺到市場價格的波動性,至此公眾預期開始逐漸形成。但是,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公眾預期仍處于發展、形成階段,主要特點如下:
(一)適應性預期顯著,理性預期成分較少
縱觀30年改革發展,我國公眾預期帶有顯著的適應性特點。即后向性,如農民種糧往往根據上年銷售情況決定今年種植計劃,一些企業受上年原材料上漲影響而囤積原材料以備來年生產等等,都是適應性預期的體現。但是,這些預期只是依靠過去的信息來推斷未來情況,從而缺乏一定的理性,如農民因上年銷路好而增加今年生產計劃,導致今年滯銷,農產品價格呈現顯著的周期性波動,這就充分暴露出適應性預期的弱點。而且從中也可以看出近期價格上漲對預期作用較強,較遠期的價格變動對當期預期作用逐漸減弱,正如20世紀80年代末的通貨膨脹到90年代末期已經漸漸被人們所遺忘。
(二)公眾預期基礎薄弱,穩定性差
公眾對經濟常識及運行情況的了解程度是決定通貨膨脹預期的重要因素之一,反觀我國實際情況,公眾對經濟常識掌握程度明顯比其他國家要低。公眾對一些諸如GDP、CPI等經濟指標含義知之甚少,尤其是對CPI指標存在誤解,由于官方公布的CPI為同比數據,而公眾往往會將本月CPI上漲理解為“本月價格又上漲了”,從而不斷調整預期,這體現出我國公眾預期基礎薄弱,且穩定性差。這一方面與我國公眾缺乏主動掌握相關常識、獲取信息的意愿或能力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政府對公眾的經濟常識普及程度較低有關。
(三)工資談判相對缺位,預期傳導渠道堵塞
工資談判是通貨膨脹預期影響實際通脹的主要渠道,但我國工資談判在大多數非公企業中尚處于缺位狀態。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勞動力市場供給較為充裕,企業經營者有較大的選擇范圍,工人和雇員缺乏要求提高工資待遇的“籌碼”;另一方面,大多數非公企業的工會組織不健全,缺乏強有力的談判機制,尚不能充分反映職工意愿。正是由于這兩方面原因,工資談判在我國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也就堵塞了預期傳導,從而使工人預期無法向實際通脹傳導,而更多地是生產經營者的預期占主導地位。
四、通脹預期下我國貨幣政策走向路徑探討
雖然我國公眾預期受以上三個特點影響尚不成熟,但公眾預期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作用不可低估。因此,中央銀行必須高度關注通脹預期及其發展,從而及時調整貨幣政策方向。基于此,筆者認為,我國貨幣政策走向應遵循如下路徑:
(一)短期內遵循多目標制
由于我國尚處于經濟轉型發展階段,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等目標都是政府必須兼顧的,貨幣政策理所當然要承擔一部分調控任務。短期內,我國貨幣政策實行多目標制存在一定的客觀基礎。按照費爾普斯的觀點,短期內并非通貨膨脹本身而是實際通貨膨脹與預期通貨膨脹之間的差異決定了失業水平,政策制定者通過制定意料之外的通脹率來實現對失業率等實際經濟指標的調控。而我國央行并不需要刻意制造意料之外的通脹率而“愚弄”公眾,因為我國公眾預期尤其是理性預期尚不成熟,公眾通脹預期與實際通脹之間客觀就已存在差異,無需可以制造,這種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就奠定了中央銀行實行多目標的可能性,央行恰恰可以利用這種天然時機,在一定的通脹率范圍內實施多種貨幣政策以促進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
(二)長期內建立通貨膨脹目標制
長期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公眾意識的逐步增強,工會組織作用的積極發揮,我國公眾預期將會逐漸發展成熟,從而必將會對實際通脹率產生實質影響。根據費爾普斯的觀點,長期內預期通貨膨脹與實際通貨膨脹不會永久出現偏差,通過制造通脹差異的政策的結果只能使通貨膨脹加速。費爾普斯觀點內涵就是今天的低通脹導致對未來低通脹的預期,從而降低未來通脹率。因此。筆者認為,長期內我國中央銀行應該漸進轉變多目標的方向,逐步轉向以通貨膨脹為調控的單一目標制,通過將通貨膨脹率設定在一定范圍內,增強公眾對央行的信任度,穩定公眾預期。從而真正實現低通脹目標。而且這也符合丁伯根法則,貨幣政策專注于通脹目標,培養公眾預期,而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則交由財政等其他政策工具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