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法院書記員一直沒有自己相對獨立的職業定位,因此也一直沒有建立起科學系統的書記員人才培養體系。書記員實行單獨序列管理后,其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突出。本文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本位,對書記官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建設等主要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高職高專;書記官專業;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體系
書記員是我國各級人民法院中擔任審判庭的記錄工作并辦理有關審判業務其他事項的司法輔助工作人員。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20世紀末,我國在“審書合一、職責不分”的管理模式下,書記員一直沒有自己相對獨立的職業定位,其角色具有很強的從屬性和附庸性,因此也一直沒有建立起科學系統的書記員人才培養體系。隨著我國依法治國進程的深入,書記員制度的建設作為國家司法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越來越受到重視。2003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組織部、國家人事部和最高人民法院聯合頒發了《人民法院書記員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書記員管理辦法》),明確了人民法院書記員實行單獨序列管理,從而使得書記員成為我國法院系統中不可或缺并具有獨立地位的司法輔助人員。在這種情況下,其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突出,國內一些大專院校,特別是一些高職院校開始開設相關專業。2004年,國家教育部正式把“書記官”列為高職高專的法律專業之一。①次年,我院開設書記官專業并開始招生。下面結合我院該專業幾年來的教育教學實踐對書記員人才培養的幾個主要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關于書記官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法學教育是以法律職業為導向的。根據法律職業層次的不同,法學教育也可以分為不同層次:研究生教育主要培養法學研究、法學教育以及司法機關的高層次人才;本科教育主要培養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等法律應用人才;而高職高專教育則主要培養法警、書記員、法律文秘和司法助理等法律輔助人才。②因此,我認為,高職院校書記官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該是:適應書記員等法律輔助崗位工作需要的、掌握法律應用知識以及相關的文化知識和現代科技知識等、具有良好的法律職業素質和法律輔助工作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這一培養目標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具有鮮明的職業定位按照《書記員管理辦法》的規定,書記員實行單獨序列,擁有自己獨立的法律地位和職責,同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等一樣,是法律類職業中一個獨立的職業。但作為審判工作的事務性輔助人員,書記員的工作過程、工作性質和崗位職能又與上述法律工作者有很大的區別,其任職條件和能力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該明確定位在書記員這一法律輔助人才的層次上。
以能力培養為本位書記官專業培養的不是精英型或研究型法律人才,而是法律輔助類應用型人才。因此,它與法學本科以上的教育不同,不是以知識為本位,即不是以傳授法律知識為教育的終極目標;而是以能力為本位,即以實踐教學為基礎和主要內容,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關于書記官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思路要牢固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理念,并使之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首先,在人才培養起點上,要與用人單位,如法院、檢察院等共同對書記員崗位進行分析,共同制定出符合崗位需要的人才培養方案,包括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以及考核方式等,共同編寫符合書記員職業要求的教材。其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以培養就業能力為目標,突出實踐能力,特別是職業能力的訓練和提高。為此,要以工作任務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主線設置課程體系;要為實施能力培養建設專兼結合、具有“雙師”素質的師資隊伍;要建立能夠滿足能力訓練要求的各種校內外實訓場所,如多功能的校內法律綜合實訓室,與法院、檢察院等相關單位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等。最后,在人才培養的終端,要以學生在預就業實習中,特別是實際走上書記員工作崗位后的表現和用人單位的評價和反饋,作為評價人才培養是否達標的標準,并以此為基礎不斷改進和完善這一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模式書記官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要根據書記員等法律輔助工作崗位的要求,以工作任務為導向,培養和訓練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能力、過硬的專業能力和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其人才培養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安排在第一、第二學期,學生學習公共課和部分專業課,主要在校內實訓室訓練學生的基礎能力。第二階段:安排在第三、第四學期,學生學習專業課,主要在校內實訓基地或實訓室訓練學生的專業能力,同時還可適當組織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進行課間實習。第三階段:安排在第五學期,學生學習部分專業課程,主要在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崗前實習和培訓,在繼續訓練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加強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訓練。第四階段:安排在第六學期,學生到法院、檢察院等預就業崗位進行頂崗實習,掌握書記員崗位的綜合技能。
關于書記官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的開發和建設直接制約著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質量;而實現課程體系的構建就要以就業為導向,與人才培養模式相協調。因此,我們必須從書記員職業分析入手,明確其職業崗位的能力要求,進而構建符合崗位需求的課程體系。據此,我認為,書記官專業的課程體系可分為三大部分:
培養基礎能力所要求的課程設置基礎能力是指從事書記員等法律輔助工作必須具備的最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語言文字運用和表達能力,辦公自動化設備使用和操作能力,外語應用能力,對法律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等。對應這些基礎能力,應開設大學語文、計算機基礎、大學英語、民法原理與實務、刑法原理與實務、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等課程。
培養專業能力所要求的課程設置專業能力是指勝任書記員工作職責的崗位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庭審記錄能力,法律文書寫作能力,法律文書管理能力以及處理其他司法輔助事務的能力,如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處理庭審、調查、查封、合議、執行等具體事務的能力。對應這些專業能力,應開設電子速錄,民事訴訟法實務,刑事訴訟法實務,法律文書寫作,書記官概論,秘書原理與實務,證據法、公證法原理與實務等課程。
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所要求的課程設置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指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夠不斷學習和創新,不斷完善自我和發展自我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的范圍很廣泛,對于高職書記官專業的學生來說,最主要的應該包括:自學能力、創新能力、邏輯能力、實踐能力等。對應這些能力,除了應該開設演講與口才、邏輯學等課程外,更主要的還是要通過課間實習、書記官業務綜合實訓和預就業實習等綜合實訓加以訓練和提高。
以上三部分在能力培養這一主線的貫穿下逐漸遞進,成為一個互相聯系和作用的有機整體。
需要注意的是,這一課程體系的建設與以往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它不突出知識目標,而突出能力目標,所以不能像傳統的大專院校法律專業那樣強調法學學科的理論性和系統性,而要根據書記員崗位的實際需要,按照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重組課程結構,建立以職業綜合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第二,在課程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要努力實現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課程設計,針對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能力要求,把學習知識和技能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工作過程和學習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做到教、學、做一體化。③
注釋:
①2004年10月,國家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書記官專業”位列其中。
②參見胡亞球發表于《法學評論》1999年第1期的《對我國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反思與重構》一文。
③參見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125~129頁,2007年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李家宏(1964—),山東龍口人,大連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法學。(本文責任編輯:楊在良)
(本欄責任編輯:尚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