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鴻 陳和祥
摘要: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和學校的廣泛重視。作為培養學生就業、創業意識和鍛煉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利于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文章通過對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和在校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分析了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20世紀90年代中期,職業生涯規劃和管理學說從歐美傳入中國。作為西方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職業生涯規劃已經引起了國內大企業的廣泛重視,并逐步被引入到高等學校的學生就業教育中。就本質而言,職業生涯規劃是一種對學生以職業要求為目標的管理,通過讓每個學生明確其職業目標,使之自覺地按預期目標的要求開發潛能,提高綜合素質。這樣,面對日益激烈的就業市場,高職院校的學生才能顯示出強大的競爭力。
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現狀
根據教育部的相關統計資料,2005~2007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分別為338萬、410萬和495萬。但是,企業招聘的大學畢業生數并沒有和大學畢業生數同步增長。根據人事部的相關統計資料,2007年全國人才市場職位供求比約為1∶2.51(職位數為1,求職人數為2.51)。在職位需求中,對研究生學歷的需求占5.80%,本科學歷的需求占44.10%,大專及以下學歷的需求占50.10%。求職人員中研究生學歷的占5.40%,本科學歷的占41.70%,大專及以下學歷的占52.90%。可見,目前處于大專學歷層次的高職院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如果考慮到本科學歷層次和未就業學生搶占就業崗位等因素,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處境更加困難。因此,必須理性地思考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
高職院校學生急需職業生涯規劃
為了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問題進行科學分析,我們一方面通過電話、網絡和走訪等方式聯系本院已畢業的學生,了解他們的工作情況;另一方面,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在校應屆畢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情況。此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96份,有效回收率為96%。
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之處在于培養目標具有明顯的職業傾向性。也就是說,大部分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學生將直接面臨就業問題。但是,許多高職院校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還沒有給與足夠重視,對在校學生進行的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教育和引導仍然比較匱乏,以致部分學生沒有完整的自我概念,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沒有較明確的計劃,不能準確進行職業定位。這次調查發現,58.33%的學生對自己未來職業沒有規劃。目前,受訪的已畢業學生的工作現狀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工作情況比較理想,已經定居工作地;由于離家較遠或身體原因,醞釀變動工作;工作壓力大,仍然堅持邊工作邊深造;自己艱辛創業;頻繁更換工作等。根據與他們交流所得到的信息發現“頻繁更換工作”的畢業生從來就沒有給自己做過職業生涯規劃,而“工作情況比較理想,已經定居工作地”和“工作壓力大,仍然堅持邊工作邊深造”的學生對自己的人生發展做過詳盡規劃。比較兩者,我們認識到高職院校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十分必要。
在受調查學生中,有72.92%的人認識到了學習期間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這說明高職院校學生已普遍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這為高職院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對策
美國生涯理論專家舒伯(D.E.Super)說:“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生涯形態,而良好的生涯形態,容易使事業獲得成功,不好的生涯形態,將使事業一事無成。”既然高職院校已認識到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又有廣泛的學生基礎,就應該更加重視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并使其持續增值。
積極引導,樹立正確的觀念應通過各種有效的教育方式,讓學生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關系到自己的發展前途,不能指望別人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要學會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同時,引導學生不要僅僅考慮行業、企業和職業如何匹配自己,更要考慮自己如何匹配對方。
注重培養,鍛煉必需的能力在求職的困擾上,有34.93%的受調查學生表示“個人能力不足”是制約自己成功擇業的首要問題(見表1)。對這些能力進行分解發現,求職過程中最大的難題首先是“自我表達能力”欠缺,比例高達33.33%,其次分別是外語能力、專業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見表2)。這說明高職學生個人能力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因此,要加強職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注重學生自身能力的全面培養,使學生能夠夯實自己職業生涯中所必需的能力。

聯系實際,創造真實的情境在受調查學生中,絕大部分學生希望獲得更多類型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其中選擇“長期深入企業實習”的比例達到39.58%(見表3),說明學生還是比較關注社會實踐的。社會實踐是學生了解社會和深化自身認識的重要途徑,應對社會實踐的意義和功能進行拓展,增強其專業性和職業針對性,使學生在了解社會的同時,對其所學專業的應用及其將來可能從事的相關職業有比較強的感性認識。通過專業性和職業性強的參觀、考察及實習,使學生不僅在心理上接納自己將要從事的工作,也進一步明確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例如,2008年初,我院微電子工程系電子電路設計與工藝專業學生進入昆山市某印制電路制造企業進行實習的過程,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實踐知識,也使得學生了解了企業的用人標準。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僅僅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和就業推薦,充當“推銷員”是不夠的,應把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學生必修的素質教育課程,讓學生能夠根據社會需要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這對于學生提升個人競爭力、學校長期健康發展、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胡心怡.高職高專引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必要性[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04,(5).
[2]于秀芝.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及對策[J].大連干部學刊,2006,(1).
[3]汪洪斌,王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分析和對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7,(5).
[4]丁杰.國際職業生涯教育的經驗[N].中國教育報,2007-01-03.
[5]人事部.2007年四季度全國部分人才市場供求情況及分析[OL].http://www.gov.cn/gzdt/2008-01/29/content_873639.htm.
作者簡介:
金鴻(1961—),男,滿族,江蘇南京人,工學碩士,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微電子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微電子技術和思想政治教育。
陳和祥(1981—),男,江蘇建湖人,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微電子工程系助教,研究方向為生物環境技術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