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國 張 璽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規模化養豬業的迅速發展,大中型養豬企業不斷涌現,需要的人才也越來越多。為了突出職業教育“做學合一、手腦并用”的教學特點及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在《豬生產學》的教學改革中,應按照養豬生產企業的工作流程,將傳統的教學內容加以整合、優化,嘗試將“滿堂灌”的課堂教學變為“實踐化”的現場教學。這種方式可以突出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高職;豬生產學課程;改革;實踐
《豬生產學》是畜牧和畜牧獸醫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為了充分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特色,多年來,我們將《豬生產學》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課程,始終將養豬生產過程和技術匯總在一起,遵循理論夠用、技能突出、技術適用的教學原則。通過對教學內容和生產崗位的應職對接,制定了適合學生就業的《豬生產學》課程內容體系;通過與養豬企業簽訂協議,推行了突出學生技能的“模塊式”和“雙零式”教學;通過現場教學、媒體演示、課堂講授、討論分析、論文寫作、生產一線專家報告等形式,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結合、學習與現場結合、技能與崗位結合、學校與企業結合,成效較為顯著。
課程內容改革
為達到教學目的,提高教學質量,本課程率先依托校內養殖實訓中心種豬場,以養豬生產過程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即按照其經營方向與規模確定以廠址選擇與規劃布局→豬舍修建與設備配置→飼料籌劃與品種選用→豬群組建與周轉管理→環境控制與凈化消毒→雜交組織與配種接產→種豬生產與仔豬培育→肉豬育肥與疾病防治→產品營銷與效益分析等生產環節為依托組織教學,見表1。
為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聽課、問答、討論、設計和實踐操作等方式來學習,課程組從專業教學計劃、課程設計入手,打破學科的系統要求,按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確定知識和技能模塊,積極開展現場教學,突出實踐技能培養。目前,該課程課堂講授占課程總學時25.7%,現場教學占31.4%,媒體演示占11.4%,討論分析占8.6%,作業訓練占5.7%,論文寫作占5.7%,專題報告占11.4%。這種安排有利于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靈活運用,既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強化了他們對知識的掌握,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教學方法改革
近年來,課題組致力于摸索并實踐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育模式。2002~2003年,在甘肅臨澤養豬場開展了畜牧高職2000級《豬生產學》課程的“模塊式”教學;2006~2007年,在青海張氏養豬集團公司、北京資源種豬場等企業,以養豬技能學習為中心,開展了牧醫中職和牧醫高職7個教學班的“雙零式”教學。這兩種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學生在學習期間直接到豬場頂崗實踐,“邊學習、邊生產、邊提高”;現場授課、上崗培訓、教師指導、學生分酬;學生學習以動手操作為主,知識講授為輔。這是我們緊緊圍繞高職高專畜牧獸醫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建設開展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研究課題。該項課題經過多年的實踐,已取得了較好的教研、教改成果。

“模塊式”教學我們打破了《豬生產學》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的界限,嘗試將各部分內容分成不同的“子模塊”。有些內容先講知識要點,后進行生產實踐;有些內容先進行生產實踐,后講知識要點。根據學院養殖實訓中心種豬場的生產季節,隨時將操作性、技能性明顯的內容搬到現場完成。最后,再回到課堂講解。必要時讓學生討論,教師進行總結。充分體現了“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特色。具體安排如圖1所示。

“雙零式”教學學生有特長,就業就容易,學生能就業,就能幫助家庭脫貧致富,基于此,學生也就愿意來職業學校上學。傳統的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式,具有培養目標單一、教學內容脫離實際,畢業生動手能力差、就業適應時間長等缺陷,已明顯不能適應學生特長和技能的培養。另外,畜牧獸醫專業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家庭經濟條件有限。在這種背景下,我們以《豬生產學》課程改革為中心,提出了“雙零式”教學方法,即“零學費學習”和“零距離就業”。前者是指學生在養豬場學習期間,邊上班,邊學習,用頂崗實訓所獲得工資收入交學費;后者是指學生在養豬場學習,可以將專業知識與生產崗位技能融為一體,畢業時經“雙向選擇”可留在本單位工作。經多方調查、研究和論證,我們在青海張氏養豬集團公司順利完成了畜牧獸醫專業2004級、2005級、2006級中職班和2003級五年制高職班的“雙零模式”教學試點研究,具體安排如圖2所示。采用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在真實的職業情境中學習,親臨工作現場接受職業訓練;了解當前的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了解與今后職業有關的信息;擴大知識面,增強溝通能力,將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這樣做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并能顯著增強學生的實踐技能,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與吃苦精神。養豬是一個苦、臟、累的行業,使學生明白干事業必須具備吃苦耐勞、艱苦創業的精神;可以培養團隊意識,培養學生在企業團隊中的相互協作、相互支持的精神,懂得怎樣展現企業文化,鑄就個人特長;可以培養市場意識,使學生掌握市場規律,學會降低成本,以獲取較高回報,創造更高效益,從而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教學手段改革目前《豬生產學》已完成了課程網站的建設。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學內容如品種介紹、設備觀摩、豬場建設、人工授精、飼料配合、各類豬群的飼養管理等,都廣泛采用了多媒體或錄像教學技術。隨著《豬生產學》精品課程網站的建成,學生可登錄網站,了解課程信息,下載課件資源,通過網絡遞交作業,反饋教學評價信息;教師可通過網絡講授理論知識,開展問題答疑,進行作業批改及技術服務。這些教學手段的改進可以加強師生間的相互溝通,提高教學效率。

《豬生產學》課程改革成果
課題組按照養豬生產過程更新了《豬生產學》課程教學內容,引入了電子教材和校企合作實訓教材,使教學更加貼近生產實際和現代養豬生產技術的要求,為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模塊式”和“雙零式”的教學方法,使本課程教學模式更加成熟,教學方法更趨多樣,現場教學的比例不斷加大,得到了學生的歡迎和社會的認可。2007年本課程被評為“院級精品課程”,2008年被評為甘肅省高等院校“省級精品課程”。
課程的實踐教學得到了顯著加強,提高了學生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改革試點中,我們擴大了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時間,比重達到50%左右,提高了學生的應職就業能力。
精品課程網站的建成為促進學生借助網絡平臺自主學習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進一步完善了畜牧、畜牧獸醫專業《豬生產學》課程教學大綱,帶動了實驗室與實訓條件的改善,促進了“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和發展,為建立適合本課程的教學標準體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呂曉娟,蔡寶來.走進課堂 研究課堂 反思課堂[J].課程·教材·教法,2007,(12).
[2]李林儀,曾廣田,等.高等院校專業課程評估、精品課程建設與學分設計及教學改革創新手冊[M].北京: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李炳坦,趙書廣,郭傳甲.養豬生產技術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4]李和國,吳學軍,等.豬的生產與經營[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5]李立山,張周,等.豬的生產與經營[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6]宋成棟.現代教育技術全書[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李和國(1965—),男,甘肅武威人,甘肅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動物科學、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