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萬成 王桂蓮
摘要:集團化辦學為學校與企業、企業與學校、學校與學校之間建立了互通的橋梁。本文在明確了實訓基地建設是搞好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基礎之后,闡述了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加強課程體系改革、實現企業和學校雙贏的新思路。
關鍵詞:實訓基地;教育集團;技能;教學改革
集團是為現代制造業服務的協作、合作組織。集團化辦學為學校與企業、企業與學校、學校與學校之間建立了互通的橋梁。在專業布局、教學標準、科研開發、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實行必要的統一規劃、管理和考核;在師資、實驗實習設施、職業技能鑒定、課題研究成果、教育信息、招生就業方面,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強化技能水平,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學生實習、實訓、就業統籌協調;課程、教材統一開發等都可以在其中實現;企業與學校實現優勢互補,企業為學校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學校按照企業的要求培養人才;企業與學校共同開發產品,共同培養學生技能。
2005年以山東省輕工工程學校為龍頭聯合21家企業、16所學校成立了現代教育集團。它在學生職業技能鑒定、教師培訓、校企合作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集團的運作按照“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市場運作”的思路,大膽引進企業、其他學校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共同投資,共同受益。
教育集團依托青島市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為搞好集團化辦學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一方面,集團內學校可以根據企業的需求,不斷加強教育教學改革,逐步實現企業需求技能與學生所學技能的“零距離”;另一方面,學校利用實訓基地設備的優勢開展與企業、集團內其他學校的合作,進行產品加工、技能培訓和技能考核,為學生提供真實的企業環境和部分工作崗位,提高了學生實戰性能力。
實訓基地建設是搞好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關鍵
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是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開展的一種優勢互補的合作。在合作中,龍頭學校要努力為學校、企業服務,實現雙方的互利互惠,使雙贏原則能得到充分體現,形成良好的利益機制。校企共建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校企雙方是否遵循了互利互惠、雙向互動的雙贏原則。作為校方應主動站在企業的立場上,多為企業考慮。
教育集團要做大、做強,就必須緊跟市場,以行業和企業科技發展的先進水平為標準,以集團發展規劃目標、所設專業和企業實際需求為依據,建立一個具有專業特色的實訓基地,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2006年在青島市政府和教育局的支持下,投資近2億元,依托學校成立了青島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基地內設有數控、模具、機械加工、焊接、機電、汽修和化工車間,設備先進,師資優良,為教育集團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臺。
實訓基地以校企合作、產教結合作為經營和管理的主要模式,承接對外生產和加工,收益主要補充實訓的消耗和設備的更新。這樣,既可讓設備充分發揮作用,降低辦學成本,又可使學生在真實的實訓環境中得到鍛煉,以提高辦學效益。
在教學模式上,實訓基地采用產教結合下的“雙元制”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實訓車間中,采用行動導向基礎上的項目教學法和模塊教學法,結合社會實際需要和有關理論要求,大力進行課程綜合化改革,認真研究和制定相應職業技能實踐模塊。學生在實訓教師的指導下,邊學理論邊實踐,步步推進,最后完成有關的培訓內容,使之達到相關崗位的綜合能力要求。
以集團內企業需求為導向,開展相關工種職業技能培訓
職業技能鑒定與中職教育有效銜接是實現中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集團內有二十多家企業,涉及機械制造、輕工、化工和服務等行業,如何根據企業的需求,開展相關工種的技能培訓,是擺在集團內學校與企業面前的重要問題,關系到合作是松散還是緊密的問題。經過多次走訪企業,逐步摸清了集團內部企業崗位的特點,結合學校專業設置,先后開設了車工、鉗工、數控車床操作工、數控銑床操作工、加工中心操作工、電焊工、機床維修工、模具工、分析工等二十幾個工種的技能鑒定。集團內學校在學期開始時把學生的技能報名情況上報龍頭學校,龍頭學校把集團內各個學校報名人數匯總起來上報山東省勞動廳進行備案,有培訓能力的學校按照考核標準進行培訓,沒有培訓條件的學校將學生集中到實訓基地進行培訓,培訓后由勞動廳統一安排考試。
幾年來,輕工工程學校累計為集團內部學校,如萊西成人中專、萊西職業中專、萊西二職高、青島華夏職教中心、即墨成人中專、即墨一職專等十多個學校進行了5079人次的技能鑒定(見表1)。

另外,根據企業的要求為企業培訓員工。例如,與海爾模具部的合作——根據企業培訓大綱的要求,組織骨干教師按照企業標準培訓學員,最后由企業組織進行考核,考核合格后進入企業工作。
以集團內企業需求為導向,
改革課程體系,共同打造一線技能型人才
集團內學校如何更好地為企業服務,培養企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學校與企業合作的關鍵。首先,結合各個學校不同專業的培養方向和培養目標,將職業技能鑒定內容合理地納入到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學環節中,把鑒定目標要求作為教學目標要求的重要內容。其次,根據職業技能鑒定的技能評價和認證模式,加強實踐教學改革和考核評價模式,系統科學地分析、定位、確定訓練項目的模式和內容。再次,制定以技能培養為主線的模塊項目化訓練課程和內容,認真研究技能訓練的規則和方法,合理安排訓練順序。
輕工工程學校對集團內各個企業進行了專業知識調查,大膽地對課程結構進行了調整,打破傳統學科體系的框架,以企業需求為主線,以技能形成為根本,將整個專業教學內容模塊項目化,按照項目的形式開展理論和實踐教學。項目的每一個知識點針對一個技能點,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同時,在技能的形成過程中要加強學生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培養。
針對學校專業特點,對數控、機械、機電、模具、汽修、化工、焊接、計算機等專業進行了課程體系改革。
首先,根據企業對學生知識結構和操作技能的要求,設計制定相應的學習模塊,以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原則來設計模塊內容,基礎知識直接為技能訓練服務,并且項目內容要體現前瞻性,要及時引進企業所采用的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同時,項目教學內容要有利于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引導學生思維的發展。模塊項目化內容主要包括基本技能訓練、專項技能訓練和綜合技術應用能力訓練。這三個層面之間相互聯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礎與支撐,在第三個層面的實施中,專業技術綜合能力得以實現。
其次,在模塊項目化內容中,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學習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項目訓練來完成的。在教學形式上,把課堂教學內容搬到車間里進行,理論實踐一體化,即時間一體化、場地一體化和人員一體化。時間一體化要求在制定課程計劃時,必須保證有足夠的時間來連續完成一個項目,這就需要打破傳統的課程時間安排,可能是連續需要幾個課時、十幾個課時,甚至是幾十個課時。場地一體化要求課堂和實訓有機地結合為一體,在車間里的一角安排好教室,邊講邊練。人員一體化是指教師既是理論教師,又是實踐教師,具有較豐富的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
這種以技能培養為主線的模塊項目化教學改革,在實踐教學中取得了成功,在集團內職業學校得到廣泛推廣。以項目為主線的校本教材已經出版,在集團內廣泛推廣應用,教學效果明顯。近兩年來,畢業生普遍受到企業的好評,供不應求,得到國家教育部門的好評。
以集團內企業為依托,積極實施“雙師型”教師培養工程
職業學校的教師,普遍存在理論知識較強,實踐動手能力不足的問題,而從企業調到學校的教師雖然實踐性知識豐富,但缺乏教學經驗。因此,要培養生產一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要求教師特別是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師必須具有“雙師型”素質,既具備教師能教、善教的本領,又具有工程師能工、善工的能力。依托企業對學校教師的操作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進行培養,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采用輪崗制的培養方式,讓教師到集團內企業生產一線培養“雙師型”教師必須依托企業,鼓勵專業教師積極到生產一線了解設備、工藝技術的科技信息,將企業最新的生產工藝成果應用到教學中去。每年寒暑假,學校安排部分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師到集團內企業學習一段時間,了解企業的生產和管理情況。通過下廠學習,可直接在生產實踐中掌握企業技術發展動態,及時消化吸收科技和生產發展的最新成果,增強技術應用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同時,在上課的時候,教師要能夠把企業生產情況與所教專業知識結合來,實現企業所需知識與學生所學知識的“零距離”。
以公共實訓基地為依托,搞好集團師資培訓公共實訓基地承擔著職業學校學生、專業教師技能培訓任務,為集團內職業學校的教師培訓提供了便利。在培訓過程中,優化設置培訓項目內容,精心為教師設計菜單式培訓項目。為了使培訓與集團內的企業更加接近,先后走訪了青工機電、海爾集團、中集集團等企業,詳細地了解企業對不同專業操作技能的要求和知識點等,以此為根據設計訓練項目。例如,在數控加工培訓中,設置了十幾個加工項目,先是簡單表面的加工,而后是復雜表面的加工、組合表面的加工、配合表面的加工,最后是產品的加工。根據培訓項目所涉及的知識內容,將上述所列的相關知識點融入每一個項目中,項目需要多少知識就講多少知識,所學的知識是完成這個項目必需的知識。這樣一來,項目設置就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所設置的項目內容就是企業所需要的。
集團化辦學作為當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新生事物,把集團內學校與企業、學校與學校緊密聯系起來,是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以集團為紐帶,加強教育教學改革,也豐富了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內涵。
參考文獻:
[1]方華.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6,(6).
[2]馬仲明.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對策思考[J].教育論壇,2006,(3).
[3]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教育局.成立職業教育集團,深化校企合作辦學[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1).
作者簡介:
于萬成(1965—),男,山東煙臺人,碩士,青島市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數控加工、實踐與項目教學、培訓及校企合作。
(本欄責任編輯:尚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