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經濟學人》11月7日
中國人眼里的柏林墻
“東德人民正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在1989年10月,中國的官方媒體《人民日報》這樣說。當月,盡管有成千上萬的東德人逃離了自己的國家,中國仍然派了高級別的官員參加了東德建國40周年的慶典。但僅僅一個月后,柏林墻就倒塌了。即使到了今天,這段歷史對中國領導人來說也是很痛苦的記憶。
后來,中國共產黨花了很多時間精力來剖析東歐和蘇聯劇變的原因,官方的出版社出版了大量著作來總結教訓。在最初的震驚之后,中國迅速和劇變后的東歐加強了經濟聯系,更重要的是,中國采取了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躲過了這場風暴,避免了東歐的命運。
1989年9月,當時85歲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針對東歐的變化發表了講話,要求人們“冷靜、冷靜再冷靜”,并把中國的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下去。鄧的中心思想就是“韜光養晦”,也就是“隱藏實力,等待時機”,避免意識形態上的爭論,埋頭發展經濟。事實證明,正是大力發展經濟鞏固了共產黨的領導地位。
去年,美國學者沈大偉寫了一本書,他認為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災難性解體,令中國共產黨內部深感不安,但它通過仔細研究這些政府解體的原因,把這種不安轉化成了一種積極的東西。中國共產黨從東歐劇變中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固化的黨國體制,僵化的意識形態,高高在上的統治集團、停滯的經濟是導致東歐社會主義崩潰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國共產黨迅速改革自身,以適應新的形勢和要求。
而且,中國共產黨沒有讓自己局限于研究前社會主義國家,而是真正放眼于全世界的各種政治體制,有選擇地借鑒國外經驗,將有用的國外榜樣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盡管在國外的網站上,很多人在討論柏林墻倒塌20周年時對中國的體制大加撻伐,但在11月1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即將對中國進行的訪問中,他顯然不可能指望中國重蹈東歐的命運,甚至不能對中國的體制說三道四。這是因為中國的經濟地位已和往日不可同日而語,鄧小平當初的努力顯然獲得了回報。
[美]《時代》11月16日
希拉里的歷史地位
在萬圣節的晚上,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終于說服了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后者明確表態“我們準備馬上開始和巴勒斯坦進行和平談判”,前提是以色列“猶太民族國家”的屬性必須得到承認。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則強調,以方全面停止猶太人定居點建設是恢復巴以和談不可回避的前提。考慮到巴以之間近期—直劍拔弩張、互不來往的現實,這番表態是希拉里此次中東之行的一個積極成果。但雙方顯然還在原地打轉,美國希望雙方在沒有先決條件的情況下恢復和談的目的沒有達到。過去的40年里,在中東穿棱是美國國務卿的重要工作,他們的歷史地位往往也是在那里奠定的。希拉里已表態不再競選總統,因此,成為亨利·基辛格那樣標榜史冊的國務活動家,是她奠定歷史地位的唯一途徑。
[美]《新聞周刊》11月16日
越戰給阿富汗的教訓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把阿富汗戰爭和越南戰爭相提并論,言下之意是,和越南一樣,阿富汗戰爭絕不可能取得勝利。但很多歷史學家相信,當年如果堅持美軍在戰爭后期進行的反游擊隊戰略,投入更多的資源和戰斗,可能會導致南越獨立于北部共產主義的部分。越戰可能會給出的指導之一,不是這樣的戰爭不可能取得勝利,而是如果總統堅持在戰爭中投入更多,戰爭是有可能取得勝利的。在伊拉克,美軍后來也意識到光憑人數多是無效的,轉而采取了反游擊的戰略并很快奏效,這就是所謂的surge計劃。現在在阿富汗,指揮官麥克利斯特爾也注重招募和訓練阿富汗軍隊和警察,以使他們可以盡快承擔起保護阿富汗安全的任務。
[美]《國家》11月23日
奧巴馬一代
2008年11月4日的大選之夜,奧巴馬贏得了66%的30歲以下年輕人的支持當選總統。年輕人是奧巴馬最早的一批支持者,這些年輕人中有些已經失業一年多,有些家里在次貸危機中失去了房子,但奧巴馬喚起了他們的政治熱情,改變了“年輕人對政治不感興趣”的美國政治定律。參與奧巴馬的競選活動給予了他們幾近盲目的樂觀主義,但曲終人散之后,他們還是要回到現實中去。對30名奧巴馬的超級支持者的跟蹤調查顯示,他們中的一半在選舉結束后回到了原來的學校和工作中,另一半的生活則完全變了有4個為奧巴馬的行政團隊工作,5個到華盛頓從事非營利性工作,2個是全職社區組織者,2個從事培訓工作,1個做了教師。這一年來,他們對奧巴馬在總統任上的表現持喜憂參半的態度。
(臺灣)《天下》11月16日
前進的新亞洲
東盟對全世界的意義變了,明年1月1日,東亞有三件大事即將發生第一,東盟原始6國結束過渡期,進入真正的經濟共同體,第二,東盟6國和中國實現93%商品貿易的零關稅,正式建立自由貿易區;第三,東盟和韓國成立自由貿易區,5年后甚至有可能和印度、日本、澳洲、新西蘭整合。東盟加上東北亞三國整合后,將是一個有20億人口,全球最大、成長力道最足的新亞洲市場。東盟對臺灣地區的意義也變了,大陸自東盟各國進口的東西,有五到七成用于內需,自臺灣進口的東西,只有三成用于內需,其余都為了加工出口,這代表東盟與中國大陸建立自由貿易區后,臺灣企業到東盟投資出口,搶占大陸內需市場的成功機會較高。其次,早在2007年,東盟就已超越美國,成為臺灣地區第二大出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