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義
7月5日,注定要在中國走向現代社會進程里留下沉重的一筆。這一天是令人悲傷的一天,是“兄弟相殘”的一天。國家主席胡錦濤為此在結束對意大利的國事訪問后,提前回國,7月8日晚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研究部署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工作。會議強調,烏魯木齊“7·5”事件是境內外“三股勢力”精心策劃和組織的一起嚴重暴力犯罪事件。會議指出,維護和保持新疆社會大局穩定,是當前新疆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
顯然,和人們記憶猶新的西藏3·14事件和新疆喀什暴力襲擊武警事件相比,此次事件帶給民族關系的傷害尤為深刻。和已經大量發生的集體泄憤事件相比,此次事件初步顯現的發生鏈條表明,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各種矛盾疊加的后果到底能造成多大傷害。
巧合的是,正是這段時間,重慶高考造假加分事件引來輿論一片沸騰。輿論對于至今不公布造假名單不依不饒。對少數民族的照顧政策卻成了錢或權可以收買的特權。本來,中國民族法律法規和政策對少數民族的優待,就是要避免對不同民族的政策性歧視和壓制,事實證明也取得了相當的成功。但高考造假事件說明,轉型社會難以避免的腐敗、尋租已經滲透到民族領域。可以說,類似的利益侵占現象,絕不僅僅存在于高考領域。
這種現象也許會影響到民族關系,也許會帶來怨氣,但絕不會是關鍵因素。不同民族之間信仰、文化等方面的差異的確帶來了相處上的難題。在人口大流動過程中,很多地方其實也涌現了比較好的治理經驗,比如老鄉管老鄉,在吸收廉價勞動力中同時加強民族政策教育等。關鍵問題在于,涉及到不同民族之間的刑事案件并不是一起兩起,為什么這一次卻引起了民族性群體的斗毆,后來又發生了“兄弟相殘”的事件?
中國在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遭遇的幾乎所有問題,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老、少、邊、遠的后發展地區和族群之間都有所表現,只是存在表現程度的不同。不同民族、不同區域,所面臨的難題和產生的轉型問題,從根本上說是共通的,是無論哪個民族都共同面臨的問題。一個維族青年和一個漢族青年,在進入城市打拼時,其面臨的共同問題大于文化差異上的矛盾。
然而,當諸多矛盾導致的不信任最終激化為集體性暴力事件,尤其是和民族之間的怨氣疊加在一起,并被“疆獨”分子利用的時候,就有必要把不同的矛盾甄別清晰,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應該及時反思,理性應對。
一方面,比如同樣是政府官員腐敗問題,在漢族地區還可以說只會導致官民沖突,增強了民眾對清明政治的渴望,不一定造成認同問題,而涉及到民族因素時,就幾乎可以確定會對國家認同造成傷害。這說明,民族因素的確在改變著中國轉型基本問題的內涵和性質。
暴力,無論對哪一方本身就是一種傷害。西班牙的“埃塔”,孟加拉的“猛虎”,長期都是這些國家的發展之痛。這的確也是中國決策層不能不認真對待的難題。當今社會集體性暴力還是在現代化框架內發生的,即如何通過談判、對話來解決轉型過程的基本問題,滿足社會對公平正義的需求。
在美國,即使在黑人奧巴馬當了總統的今天,也沒有人可以敢打包票,一次白人警察的意外槍擊黑人事件不會引發一場種族騷亂,但可以肯定的是,已經不會引發對抗性、根本性的政治矛盾。可以說,現代化轉型的基本問題解決得越好,對撫性、根本性政治矛盾就越少。
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快解決現代化轉型的基本問題正是一個集體療傷的根本出路,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是題中應有之意,但也要認識到經濟發展只是現代化轉型的一環。值得欣慰的是,中央一直在致力于解決這些基本問題。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9日召開會議,審議并通過《關于建立促進科學發展的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機制的意見》意見指出,在考核官員方面,既注重考核經濟建設情況,更注重考核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實際成效。
中央對新疆工作的最新部署明確提出,各族干部群眾要“堅決做好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畢竟是兄弟姐妹,生活還要繼續。我們經常教小孩子學唱“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先圣孔子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蕭墻之內的基本問題解決得越好,顓臾的生存空間就越小。熱比婭之流就將徹底被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