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 洛
工業主題美術創作在近代中國,當然蘊涵了“實業救國”的民族意愿,具有啟蒙社會、傳播新知的新文化意義。
站在這些落滿歷史塵埃的作品前,我仍然感到無比激動。不錯,在學生時代最初的審美體驗中,這些偉大的群像成了我們學生的力量源泉、想象的支撐和理想主義的落腳點。我希望成為他們的一員,驕傲地仰望共和國的藍天。
“咱們工人有力量——中國工業主題美術作品展”于上周二起在上海美術館舉行,這是獻給共和國60周年大慶的厚禮。展出的180件作品來自全國各重要美術館的館藏,征集工作據說花了很長時間。這些具有各時期代表性的經典作品不僅展現了中國工人階級艱苦奮斗、銳意改革、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也是60年來在全國范圍內第一次大規模地以弘揚主旋律宗旨,對于工業主題美術創作豐碩成果較為完整的整理和展示。其中有諸多名家名作,例如廣廷渤的《鋼水·汗水》,陳逸飛、魏景山的《開路先鋒》,趙志田的《大慶工人無冬天》,潘家俊的《我是海燕》,楊之光的《礦山新兵》等。
60年來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中工業是新中國建設與發展貫穿始終、延續至今的重要推動力量,而新中國60年來工業題材美術創作就展現了這段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上海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一度也是產業工人的大本營,在上海舉辦這樣一個主題畫展,是歷史的召喚與寄托。
工業主題美術創作在近代中國,伴隨著西方文明的輸入,開始自覺的起步,但局限于事件的新聞性記錄,其中當然也蘊涵了“實業救國”的民族意愿,具有啟蒙社會、傳播新知的新文化意義。新中國誕生后,隨著工人階級主人翁地位的最終確立,才開始了中國美術創作圖景中的新篇章。工業主題的美術創作是新中國社會發展孕育的新的美術產物,也是中國美術發展歷程中新的文化主題,體現了中國美術追隨時代、反映現實的優秀傳統,更彰顯了新中國美術創作的文化特質。從這批參展作品中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發現,藝術家們不僅記錄了中國工業文明艱難而偉大的進程,再現了難忘的歷史場景,而且具體地描述了諸多“第一”誕生時的激動人心的時刻。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作品是珍貴的檔案和集體的記憶,也是強國之夢的藝術體現。
另一方面,我認為更加值得關注的是“人”的形象,當意識形態給了工人最高的禮贊時,當藝術家們對工人階級傾注深厚的情感時,這個形象就可能成為一股強大的富國強民的巨大力量。現在,站在這批經典作品前,仍然激動我們的就是這種力量的外化。雖然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在社會轉型的陣痛中,工人的形象和隊伍構成已經發生了些許變化,但總體而言還是值得樂觀的,與世界文明潮流是吻合的,所以我們仍有理由將這種不朽形象視作是整個民族的圖騰,并激勵青年一代前行。
從藝術審美價值上判斷的話,我認為,當藝術創作中被表現的“人”成為創作的主體形象時,工業主題的美術作品便顯示出嶄新的意義與價值。也為美術界和社會公眾認識這一主題美術創作的豐富內涵與多彩樣式提供了重要的機會。并且為我們今天關注產業工人生存現狀與成長空間,評估他們的歷史地位與社會作用時,提供了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