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亦蕉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那兒看到的每個小工作坊空間都很擁擠卻不零亂,并且時時可見驚喜。
這兒當然沒有北京的“798”那么大地兒,甚至還及不上上海M50的規模,可是這個由香港石硤尾空置工廠大廈改造而成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ockey Club Creative Arts Center),一樣凝聚著藝術青年們的激情和夢想。同香港樓房以縱向發展為主和每戶單位小而密集的特點一樣,這座高9層的藝術中心可租用面積約11萬平方英尺(約1萬平方米),聚集了120多個大小藝術團體。

石硤尾是香港九龍北部的一個地區,1953年前是木屋區聚集地,當年發生大火后,為安置災民政府在此興建了全港首個大型公屋村。公屋外觀如字母H,設施簡陋,每個單位約11平方米,每層共享一個洗手間和浴室,煮飯都在走廊里。就是在這里,孕育了來自草根的香港大導演吳宇森。2000年以后,政府開始陸續清拆、重建石硤尾公屋區。
被改建的這座石硤尾工廠大廈建于1977年,當年容納了鐘表制造、木工、紙扎、五金、塑料等不同種類的工業,見證了上世紀70年代香港輕工業的繁盛。2000年起,這座工廠大廈開始空置,2005年底,由浸會大學負責的改造工程正式啟動。其間,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托基金提供的共9440萬港元捐款,用以資助翻新和改裝大廈工程及部分啟動費用。中心的設計盡力保留原工廠大廈的特色,在翻新材料上也盡量保持70年代的粗樸風格,同時加入現代建筑元素,并賦予全新用途。2008年9月,藝術中心正式揭幕,成為香港首個專門發展創意工業的平臺。
中心以自負盈虧模式運作并對外開放。2006年11月,藝術中心開始招租,沒想到反應強烈,兩個月內就收到522份承租申請,浸大藝術中心甄選出120多份,獲選的租戶涵蓋不同范疇的藝術工作,有中國傳統字畫、琉璃工藝,以及木偶制作和攝影雕刻等。他們當中大多數屬藝術工作者或藝術課程學生(畢業生)。原因是為了幫助這些懷揣著藝術夢想的青年,中心提供了靈活而優厚的租金條件——對于藝術機構租用的單位租金是每月每平方英尺8元港幣,普通藝術工作者和藝術團體的租金是5元,而正在修讀全日制藝術相關課程的學生或畢業生可以申請資助,只需繳納每平方英尺租金3元。
為了向新晉藝術工作者和銳意發展藝術創作的團體提供租金相宜的創作空間,在藝術中心內,大約一半的租用空間(單位)都只有300平方英尺(28平方米)左右。可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那兒看到的每個小工作坊空間都很擁擠卻不零亂,并且時時可見驚喜。比如位于7層樓的Lotz Atelier工作室只有一個工作人員——就是藝術家本人盧聲前,剛畢業不久的他甚至請不起助手,所以從服裝設計到縫紉制作,甚至到模特(是請來的)裝扮拍照都由他一個人獨立承擔。他還向我們展示了如何用廢棄的軟鐵絲網刷上白漆、塞入白棉紙制成在照片中看上去獨特又光彩的模特頭飾。小小的屋子里堆滿衣料,掛滿成衣,所有這一切都是盧聲前親手所制。而從這兒起步的一臉稚氣的年輕設計師,居然已經在2008秋季打入巴黎T臺,不得不讓人感嘆本土確有人才,見識創意中心的成效。
如同改建工廠大廈成為現時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駐場的不少藝術工作者和團體,運用收集自石硤尾工廠大廈的廢棄物料,包括當年生產的塑料衣架、鐘表配件、蒸籠、燭臺等,以嶄新演繹手法,創作匠心獨具的藝術品和藝術裝置,為這些舊物注入新的生命力。在中心小有名氣的藝術家張志平就是一例,他本來已于2000年去臺灣藝術村發展,由于中心的建立所以回流香港。他的雕塑作品古怪而又震撼人心,比如為人像的腿上裝上撐地爬路的青銅手臂,還有長著蜥蜴尾巴的男人塑像被封在扭曲的玻璃里面。不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項作品還是一個用工廠廢棄塑料衣架制成的頭像雕塑。
作為香港設計營商周的一部分,在中心底層中庭舉辦的大型展覽“Tangible Traces著跡”是荷蘭建筑中心的巡回展覽,包括工業設計師Hella Jongerius、時裝設計師Alex and ervan Slobbe、紡織品設計師Claudy Jongstra、空間設計師Frank Havermans和Onix建筑師事務所的各種作品。在全球化、標準化、商業化的時代里,城市與城市如此相像,建筑和設計要如何才能變得與眾不同呢?來自荷蘭的藝術家們認為應該突出手工制作這樣的工業傳統,重新關注細節和本土內容,重新發現已經被遺忘的手工藝技術,還有普通材料和原型的魅力。所以這里展出的作品使用的都是木頭、棉、絲等傳統材料,連建筑模型都由紙板和木板手工制成。
創意藝術中心的地下一層是一個實驗劇場——“黑盒劇場”,有120個座位,可以出租給香港本地所有那些立志于舞臺表演的團體,價格為每4小時4000多元港幣,在香港這樣一個商業大都市已經算是相當低廉了,給困難重重的香港表演團體多了一重選擇。
除藝術創作外,駐中心的藝術工作者及團體有的也會為周圍社區居民提供藝術教育和訓練,比如一個叫作“展能藝術會”的藝術機構,為殘疾和智障人士舉辦各種藝術工作坊和訓練班,使他們能夠對藝術產生興趣,發揮創意,并且增強信心。他們并不聰明,但是他們也可以畫出心中所想;他們沒有健康的手腿,卻也能寫字和跳舞;他們聽不到聲音,卻并不影響他們表演啞劇……影響社區藝術氛圍,這也是創意藝術中心建立的初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