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沐春涓
青銅時代離我們生存的年代太為久遠,因為陌生所以才珍貴。文物歷來是一個社會朝代發展變遷的無聲記載,知道祖先,也才會預測未來,很多年后,也許我們的今天,也就是子孫眼里的另一個文明時代。
前往寶雞
住宿地的進門處有一組紅色繡絨壓花圖案的大沙發,中式的閣子屏風、方形地桌,音箱里有舒緩的音符飄飛而出,角落里站立著的雕塑正是陜西的標志兵馬俑;屏風后面依舊是中式的裝飾環境。高懸的紅色南瓜燈把我的視線牽引到墻壁上,一幅簪花仕女圖,玻璃鋼的材質,有以假亂真的感覺,頗具唐代遺風的韻味。羅漢床上鋪了兩塊繡片,看針腳和質地像是云南的物件,而小桌子上的一套仿古人物印花茶具和一左一右兩個紅色的靠墊,即已經營造了一個休閑的別致空間……
如果不出門,旅行的人們常常圍攏在這里聊天、問候,溫馨的感覺撲面而來,有時也在這里互通信息,彼此告知去過的地方以及將要到達的地方。“下一站我去寶雞”,對著旅舍里的接待人員我想得到一些指點。“鳳翔、嘉陵江源頭、五丈垣、青銅器博物館……你應該去……”,ok。
次日早上整理行裝。旅行家餐吧點了一個皮薩,喝足水,然后向門外走去。“一路順風,早點回來。”王琛以及尹波等追著我的影子叮囑,那是一種親人般的關切。
10:40am我坐上前往寶雞的大巴。一份《華商報》拿在手里,上面有“青銅器博物館”的信息,大約三個小時的時間里,我就若即若離地消磨在這些文字里。
寶雞古稱陳倉,位于八百里秦川的最西端,也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有句成語叫作“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說的就是這里。讓寶雞博取知名度的,還有它是炎帝的誕生地,更由于當地出土文物多,并且以青銅器居多,而被叫作“青銅器之鄉”……
車子在巍巍秦嶺和莽莽渭北黃土臺塬間馳行,姜水、千水匯入渭河滔滔東流,橫貫其間。自古這里是通甘青、上寧夏、下川蜀的交通樞紐,古老民族在這里交融,多種文化在這里交匯,稱得上是黃河流域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車路忽好忽劣,依稀記得那種流動搖擺的感覺,仿佛我即將開始的文博之旅,遙遠而觸摸不到邊際。
平臺五鼎
長途大巴停下的位置正是寶雞奧林匹克廣場,穿過高大的商場和超市,我摸索著找到住宿地麗園賓館。一刻也沒停留,我抓緊時間右轉,經文化路、經二路,乘上33路車直到終點。
青銅器博物館就在我的身后,轉身望去,有百米的距離正好可以全景遠視,一時被其新穎凝重、恢宏渾厚的外觀吸攝了。的確,它的外形足以稱道。
出土文物中,“鼎”是一個出現率頗高的文物,作為一種重要的青銅禮器,“鼎”象征著團結、統一和權威,代表著和平、發展和昌盛。設計師大概是從這里找到了設計靈感,并且大肆發揮和運用了,把青銅器博物館的主體設計為:四個小方鼎圍攏著一個大方鼎,聳立于5 米平臺之上……我盯著目標有些迫切地趕到那里,寬而長的兩架踏步猶如伸出的雙臂,禮貌而熱情地恭迎著我遠道而來。很快得知,平臺五鼎的獨特造型,因了氣勢雄偉,成為“青銅器之鄉”的永久標志。而寶雞市建設的青銅器博物館,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以青銅器命名的綜合性博物館。
步入雄渾典雅的五鼎展廳。序廳通道墻面裝飾著鳳鳥紋浮雕,天花板上是象征西周井田制的“井”字造型。現代高科技手段,使得天上、地下,由遙不可及到歷歷在目,一切都變得不可思議。面前佇立的碑刻上寫著“周秦文明之光”的大字,我知道,沿著這歷史的長廊,就會走進一個青銅藝術的殿堂。
要說明和青銅器時代相關的一些名詞,用我已經淡忘的微薄歷史知識還真有些困難,不過一進入展館大廳,隨著講解員依次的解讀仿佛也就豁然開朗。那種看上去青藍色,表面斑駁的物件,其實代表了很豐富深刻的內涵。比方制造技術,青銅是紅銅和錫或鉛的合金,熔點在700~900℃之間,具有優良的鑄造性,很高的抗磨性和較好的化學穩定性。鑄造一件青銅器,必須解決采礦、熔煉、制模、翻范、銅錫鉛合金成份的比例配制、熔爐和坩鍋的制造等一系列技術問題……從社會發展史上來講,從使用石器到鑄造青銅器,是人類技術發展史上的飛躍,社會變革和進步的巨大動力。
把青銅器按時代稱謂,是考古學分期法的一個時期,特指以青銅為材料制造工具、用具、武器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算來正處于新石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之間。
晚清國寶
大小不一的青銅器物件一一出現在我的眼里,沉浸下去還真需要一些熱情。中國的青銅器時代以大量使用青銅禮器和生產工具、兵器為特征。上面多飾以獸面紋和各種動物紋,一種對自然力量崇拜的體現,而至西周早期始,我發現物件上的紋飾開始變化,禮器上普遍鑄有長篇銘文,楊家村出土的,西周宣王的逨盤前我駐足許久,這是我國目前為止發現的擁有銘文最多的青銅器,達370個字。
銘文的內容由單一逐漸變得多樣,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宗教的等等,這就是考古挖掘的史學價值,這些銘文的記載恰好幫助后來人得以解讀那個時期的所有風貌。歷史上,周王朝從寶雞發祥,秦國從寶雞崛起,遺留下周的禮制,秦的法度,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舊禮制的衰落消除了種種束縛,青銅器上的呈現,就是式樣精巧新奇,紋飾細密華麗,禮器特性逐漸消失,相當一部分轉化為日常生活器用和農具,并成逐年增多的趨勢,直至漢代,青銅器為鐵器、漆器所取代。
我站在周原遺珍——中國寶雞考古21世紀重大發現特別展前,透過疊影在出土青銅器上的文字逐行閱讀,原來這里之所以引起轟動,是因為一個個不同凡響的地下發現和挖掘。《盛世吉金》《岐山董家村西周青銅器窖藏》……自公元前54年以來,寶雞地區就有青銅器出土,且歷代不絕。其數量之巨、精品之多、銘文內容之重要,均居全國之首,馳名中外。被譽為晚清四大國寶的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散氏盤,就出自寶雞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
50000多件、組館藏文物中,周秦青銅器約占一半。其中就有我看到的全國著名的何尊、折觥、墻盤、衛鼎、秦公鐘等國寶級青銅器,那是一片金燦燦的中國青銅時代文化……正是:“西周之興,鳳凰來儀;秦人崛起,神雞飛鳴。”
看到這里千萬不要走開,到此也只是觀看了整個博物館的1/2。《漢字春秋》位于博物館的二層,是一部漢字文化展的悠長畫卷,我不由自主地跟著上路,發現并探索漢字的無窮奧秘,雖然已經進入計算機、互聯網時代,但是文字的淵源、趣味和魅力,原來如此豐富浩瀚,叫我為之聯想、著迷和把玩。
4:00pm進入,6:00pm最后一個離開,我也算是一個特例了。剛才還沉浸在歷史的長河中如癡如醉,不思煙火,這會兒走下博物館的臺階,忽然感到又累又餓……雨,終于停了。天氣冷嗖嗖的,天色也開始暗沉下來。旁邊的飯莊燈火通明。牌子掛的是“艷陽天民俗村”,非常富有誘惑力,“吃不吃的不管,先進去看看再說”,心想著,腳步就走進民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