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潔
為實現全國繭絲綢行業的戰略性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加快西部地區蠶桑業的發展,自2006年起,商務部開始實施“東桑西移”工程,而陜西作為商務部確定的“東桑西移”區域之一,則迅速開始了該省繭絲綢產業的布局。
繭絲綢產業漸入佳境優勢明顯
作為我國繭絲綢產業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陜西一直是全國蠶桑的主產區。早在6000年前的半坡氏族時期,陜西先民們就已經掌握了采集、利用野蠶繭的技能。
作為陜西省的特色產業,繭絲綢產業目前在陜南秦巴山區、關中淺山、丘陵及陜北黃土高原地區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企業增收、地方財政增長和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
盡管剛剛過去的2008年陜西繭絲綢產業的發展有所波動,但健康向上的發展趨勢并沒有改變,基本上和2007年保持在同一水平上。而隨著國家“東桑西移”工程的進一步推進,我國繭絲綢產業重心西移必將成為趨勢,而這些因素均為陜西繭絲綢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及其產業定位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條件。
陜西在繭絲綢產業發展方面具有很多先天優勢。
適宜的氣候條件,有利于蠶業經濟發展。陜西地處內陸中緯度地帶,從北到南跨溫帶、暖溫帶和北亞熱帶3個氣候帶,年有效積溫2900℃~5000℃,降水量450毫米~1200毫米,日照1400小時~2900小時,有利于種桑養蠶。尤其是陜南各地雨量充沛,熱量充足,是陜西最有發展潛力的主產區;而關中、陜北的丘陵、黃土高原地區,土層深厚,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空氣干燥,桑葉葉質優良,蠶繭內在品質好,也非常有利于生產優質繭。而這些是其他蠶區甚至包括南方蠶區都無法比擬的優勢。
另外,陜西繭絲綢產業在人才、科研方面也優勢突出,而且目前已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產業鏈。尤其是陜西省蠶桑絲綢研究所在全國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123高等高繭層率基礎品種,鮮繭繭層率在30%以上,居世界領先水平。
生態資源豐富,發展前景看好。統計資料顯示,陜西現有退耕還林、還草的坡耕地4630萬畝,這些坡耕地非常適宜栽桑,為陜西擴大蠶桑生產提供了可靠的土地資源,尤其是陜北地區建立的坡地壟槽灌桑、隔坡反坡梯田桑園、地埂桑及條墩桑生產,還有利于生態與經濟協調持續發展。
力推“東桑西移”工程
“十一五”期間是陜西繭絲綢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為推動陜西繭絲綢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家商務部《繭絲綢行業“十一五”發展綱要》的要求,陜西也迅速編制了《繭絲綢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進一步為陜西繭絲綢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自2006年全面啟動“東桑西移”工程以來,商務部確定陜西為首接區域之一。為了積極配合商務部實施“東桑西移”工程,陜西決定在陜南突破發展戰略中將安康作為重點,并先期將石泉縣、千陽縣、紫陽縣、鎮安縣列入2006年國家支持的50個蠶桑基地縣建設項目中。自2006年起,陜西還連續3年每年從陜南產業突破發展資金中,切塊安排1000萬元專項財政資金,用于發展繭絲綢產業。
借助“東桑西移”東風,陜南蠶桑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每戶蠶農平均比上年增收1873元,為當地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從2007年起,陜西省財政又安排1000萬元用于支持全省蠶桑基地項目建設和扶持繭絲綢行業健康發展。
為此,陜西在《東桑西移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中明確指出,省財政廳為資金管理部門,省商務廳為項目管理部門。《暫行辦法》也明確規定了陜西省東桑西移專項資金的使用原則和使用范圍,并詳細了東桑西移專項資金的申請及項目申報、審核、驗收,專項資金的支持方式與撥付及專項資金的監督管理等相關內容。
全力打造西部優質繭絲基地
“十一五”期間,陜西將通過恢復和改造更新老蠶區,加快陜南蠶桑產業提升步伐,開發建設陜北優質蠶繭新區基地,促進關中適宜地區的蠶桑生產,大力推進萬畝優質蠶繭基地建設,適度發展繅絲加工業,有序開發繭絲綢產品綜合利用。
尤其是“東桑西移”工程啟動以來,陜西還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栽桑養蠶,以縣級行政區域為主,對于面積不低于1萬畝,每畝投資不低于300元的新建桑園,省財政將給予每畝105元的補貼。同時還將建設12個國家萬畝蠶桑基地和15個省級萬畝蠶桑基地,培育10個左右具有較強抗風險能力的貿工農一體化繭絲綢龍頭企業。
2009年是實現“十一五”目標的關鍵年,為了進一步拓展農村市場,完善農村流通體系,促進農民增收,陜西省商務廳還將對照萬畝優質蠶繭生產基地建設標準,盡快制定可行的年度發展目標計劃。
未來幾年內,陜西將按照大力發展陜南、積極開發陜北、適度發展關中的基本思路,通過產業政策引導,專項資金扶持,龍頭企業帶動,依靠科技創新,逐步延伸產業鏈條,提升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生產水平,努力把陜西建成國家重要的優質繭絲生產基地,使之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針對現有的蠶區則要結合村莊治理和發展“一村一品、一縣一業”,調整好桑園布局,利用土地經營權合理流轉,促進適度規模經營。無論新老蠶區,都要依據市場需求,堅持適度、平穩、持續增長的原則,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不與糧棉爭地,尊重群眾意愿,著力改造中低產老桑園,開展規模化、標準化蠶桑生產,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在漢江、月河、丹江流域的近20個縣(區),建設陜南優質蠶桑生產基地;以千陽縣為示范,帶動周邊縣(區),培育關中高效蠶桑生產基地;以子長、綏德、吳起等縣為主體,建設兼顧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生態型蠶桑生產基地。規劃建設的每個蠶桑基地,都應新建和改造中低產桑園面積不低于1萬畝(原則上以縣級行政區域為主),列入基地范圍的桑園要相對集中連片、成片成帶,每個鄉鎮栽桑面積不低于1500畝,每畝桑園合理栽種(嫁接)國家和省上審定的良種桑苗在600株以上,年養蠶10張以上的農戶占基地農戶的20%以上,并示范建設2500平方米以上小蠶共育室,推廣使用不低于156孔的方格簇150萬片,建設不低于9000平方米的養蠶大棚(專用蠶房)或等量投入的其它適用養蠶技術推廣項目。
力爭到2010年,全省桑園面積發展到160萬畝,投產桑園達到100萬畝,年發種量150萬張,生產優質蠶繭5萬噸、白廠絲5500噸,實現蠶農年收入超8億元、工業產值超15億元,創建2至3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營銷網絡的知名品牌,使陜西繭絲綢行業在發展規模、質量、效益上均有較大提升。
將蠶桑產業發展列入促進農民增收規劃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結構調整的全面推進,陜南地區果桑產業化開發迅速發展,已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早在2006年,陜西省省長袁純清就在陜南三市調研時明確表示,將蠶桑產業作為陜南突破發展的綠色產業之一,要求把實施東桑西移工程、加快蠶桑基地建設列為商務部門支持新農村建設行動計劃的重要內容。
通過實施“東桑西移”工程,發展規模化、規范化生產和推廣先進適用的養蠶技術,還可以有效地改變老產區過去千家萬戶分散化、低水平的蠶桑生產方式。而且,蠶桑基地建設也在客觀上有力地增強了基層商務部門的職能作用,提升了商務工作地位。
陜西省商務廳市場運行調節處處長周永琳也表示,通過“東桑西移”工程的實施,陜西蠶桑基地規模的迅速擴大,有力地促進了繭絲工業的蓬勃發展,一批瀕臨破產的繅絲廠紛紛改制重組,起死回生。
在國家“東桑西移”政策引導和省上自己的扶持下,繅絲企業一方面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農工結合模式,與農戶建立起新的利益分配機制,獲得質優量穩的蠶繭資源,降低市場風險,一方面通過技術改造,添置自動繅絲機組,配備先進熱風循環式蠶繭干燥設備和高效節能烘繭灶,擴大產能,提高生絲品質,增強企業發展后勁。
2009年新年伊始,陜西省人民政府出臺的《陜西省實施七大工程促進農民增收規劃綱要(2008-2012年)》中也將蠶桑產業發展列入區域性特色產業發展工程,確定繼續實施東桑西移項目,改造提高陜南桑園,適度發展陜北桑園,著力提高養蠶效益。逐步建立蠶種補貼制度,調動農民養蠶積極性。加大蠶種場改造力度,健全病蟲害防控體系,發展蠶桑專業合作社,培育行業龍頭企業。
與此同時,陜西省商務廳新制定的《蠶桑產業發展規劃(2008-2012年)》也明確表明,要力爭到2012年全省桑園面積達到150萬畝,年發種150萬張,產繭5萬噸,增加農民收入5億元,以實現陜西繭絲綢產業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