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兵
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低年級的音樂教學中如何發揮它的這一作用?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筆者認為培養他們對音樂的“審美趣味”是教學的側重點。
小學低段音樂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培養審美趣味的有利條件。教材中選擇了許多適合于低段兒童的結構短小、旋律動聽、節奏明快、形象鮮明的音樂作品。教師應充分發揮教材優勢,做好這項工作。
一、培養審美趣味,獲得美感體驗
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熟悉音樂教材,面向全體學生,制定好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把握住每一個教學環節,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詞美、旋律美、節奏美、力度美……以教師動情的演唱、演奏,生動有趣的講解,結合使用直觀形象的教具,啟發學生細細品味音樂,以達到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趣味、積極進行審美體驗、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力、音樂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目的。
二、擴展學生的審美趣味,開闊音樂視野
低年級兒童由于受年齡、文化、生活經驗的局限,審美趣味是狹窄的。教師有責任通過音樂教學活動讓他們的審美趣味在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擴展,以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
三、提高審美品位,培養高尚情操
音樂是一門很特殊的藝術,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卻又能最深刻、最細膩、最準確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賞者從這門特殊的藝術中感受歌曲(樂曲)的豐富情感和思想內涵,從中獲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華,這就是音樂的社會功能。
低年級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比較弱,而好奇心與模仿能力卻特別強,成了兒童追星族。音樂老師應在音樂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優秀音樂作品,精心設計音樂教學課內外活動,通過聽聽、唱唱、講講、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學手法,讓學生體驗每一個音樂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內涵,同時教給他們必要的音樂知識以促進學習,引導學生樹立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提高音樂審美品位,逐步培養學生對高雅藝術的好感、興趣,從而凈化學生心靈,培養高尚情操。
總之,在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中,音樂老師一方面要加強美育、音樂審美教育理論的學習,正確地認識音樂審美趣味的作用,一方面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對學生審美趣味的培養,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藝術素質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