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中華文化在世界上別的古文化都中斷和滅亡的情況下,能夠唯一存在并“活”到了今天,其原因何在?這是我們每個中華文化的參與者都應該關注的大問題。
我在年紀已經不輕的時候到伊拉克、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考察,就是想弄明白他們的古文明是怎樣走向滅亡的。伊拉克的巴比倫王朝、幼發拉底河文明不得了,為什么淪亡了?還有埃及,比中華文明都早,為什么就滅亡了?要好好找找原因,這是文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活到今天的原因,有沒有可能支撐我們繼續“活”下去,并活得比人家好?我們的中華文化是“真活”,不是“假活”。別的古代文明所有的古文字都看不到了,而我們孔子、孟子的書你隨便翻開看,現在還朗朗上口。中華文化真的活著,這是我們研究的重要“入口點”。
中國人知道熟土可依,遠土不親;知道家人思聚,故鄉難離;知道勝敗無常,禍福不永——這些,都出自于文化心理。相比較之下,古巴比倫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埃及文明,都在遠征中湮滅,甚至亞里士多德的學生、希臘文明的嫡傳者亞歷山大的遠征也是如此。中國古代的不遠征思維,使中華文化避免了這種災難,保證了“長壽”;不喜歡極端,我們中國人最早是從農耕生態四季輪回中產生的共識。這種農耕共識,提煉、升華成《周易》《老子》和“中庸之道”,根深蒂固。“中庸之道”在所有的極端中找到了一個交集點、合適點和恰當點,在這個交集點上,處在極端狀態的人都在我們的關愛之下。“中庸之道”也就產生了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延續至今;中國自從秦漢帝國時確立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規范,又實行了郡縣制和戶籍制,保證了兩千多年的秩序,從而避免了失控。……
在中華文化貫穿幾千年的過程中,我們有大同小康的思想。……我們中國所特有的“中庸之道”也非常了不起。“中庸之道”不是庸人哲學,它是在一個非常容易走向極端的世界當中,避免思想走向極端的平衡器,是彈性哲學中避免脆裂的彈簧。孔子說“中庸之道”是最高道德,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只有“中庸之道”能夠關注到一切極端的人。季羨林先生就認為“中庸之道”是中國文明送給世界的“大禮”。另外就是“君子之道”的人格論了。……這些是我們中華文明很有優勢的精神。
現在我們的文化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全球都在眼前,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我們重大的文化問題。我們的文化人對生態文化有發言權的不多。生態文明最初提出者是老子和莊子,他們提出人如何與自然和諧共存,這個文化問題后來離開我們很久了。
中華文化如何在世界遇到不可知的危機,包括恐怖主義、自然災害時,來平定當代人的心境,溝通當代人互相援助的愿望?這好像關系到人的道德品質,其實還是文化課題。
中華文化中最缺少的是什么?1920年,英國哲學家羅素到中國訪學,他在中國待了九個月,發表了很多很好的演說,他對中國非常友好,因此我們對他的批評也很重視。他離開中國時,擔任翻譯的趙元任先生問他,中國文化的問題在哪里。羅素講了幾點,其中最大的一點是他覺得中國人缺少人道主義的沖動,對別人的災難往往不太關注,有時甚至還暗暗自喜。確實,我們的文化過多強調知識技能,對于善良的呼喚,對于愛的呼喚,對于人道主義的呼喚,這些最本質的東西卻擱置了,我們的文化缺少“善和愛”這面主要的旗幟。我們現在在各種各樣的媒體,各種各樣的書店里看到的,永遠是“制勝術”,如何贏,怎么戰勝別人,這些在某種程度上也需要,但是在這上面一定還需要飄著“善和愛”這面旗幟。如果缺少這個,我們的生活將多么讓人寒心。與之相比,任何零敲碎打的文化細節真不是那么重要。
如果沒有“善”的火花,“愛”的暖流的話,我們民族文化再發達也不行。我作為在上海舉辦的2007年世界夏季特奧會開幕式的藝術總顧問,美方總導演老是問:中國56個民族是不是必須一個不落地全部出現?最能代表中國歷史文化的象征符號究竟是什么?上海文化和江南文化的特征是不是又要用那首《茉莉花》來表現?京劇、功夫和旗袍是必需的嗎?……我說全部都不用出現,要出現也是“順便”的,希望把開幕式變成我們中國人參與全球人道主義的溫暖的對話,參與“善與愛”這個崇高的事業。結果出現這樣的場面:一群少林弟子手持長長的少林棍,百般瀟灑、川流不息,無數棍棒齊整拍地的聲音清脆動人,響徹全場。突然,他們發現了兩位試圖艱難攀越高度的殘障人士。于是,就像接到了至高無上的命令,所有的操練者立即放棄各自的瀟灑,給殘障人讓道,并自動組接成了一道扶持和救助的長城。攀越者沒有扶手,卻發現眾人手上的少林棍此刻全都豎立起來,成了他們的拐杖!“我們的肩膀一定是別人的道路,而我們的腳下一定有別人的肩膀。”這就是人類。我看到這里,凝神屏息,熱淚盈眶,環視四周的觀者,也是同樣。
毫無疑問,這是極其罕見的有關崇高和圣潔的“人類場面”。天下沒有一個人是充分健全的,人人都是摸著眾人提供的拐杖、攀援在眾人的肩膀上的。而眾人,也因為向別人提供了援助而走向健全。由此可見,觀眾的注意力,由貫通天地人心的人道暖流所維系。這就是我們的“善與愛”,人類文化的主干。我們能夠把這個主干發揚與繼承下去,中華文化的尊嚴與驕傲也全部能夠體現出來。
(選自《新華日報》,有刪改)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根據文意,概括出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活到今天的原因。
2.結合全文,試分析中華文化貫穿幾千年的過程中,有哪些主干精神是別的國家所沒有的呢?
3.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認為我們現在的文化存在什么問題?
4.結合全文,談談你對最終出現在開幕式上的“人類場面”這一創意的理解。
5.下列各句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別的古代文明所有的古文字都看不到了,而我們孔子、孟子的書你隨便翻開看,現在還朗朗上口,可見我們中華文化真的活著。
B.一個民族的文化如果沒有“善”的火花,“愛”的暖流再發達也不行。
C.羅素曾經說,中國人缺少人道主義的沖動,對別人的災難往往不太關注,有時甚至還暗暗自喜。
D.現代我們追求的永遠是“制勝術”,如何贏,怎么戰勝別人,這已使我們的生活讓人寒心。
【王東福/供稿】
參考答案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