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梅
教育是一個整體。在全人教育方面,高中和大學教育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學科壁壘和割裂現象,基礎教育也應該進行反思性的審查。在我們的小學教育中,隔科如隔山、“知識瑣碎化現象”依然十分嚴重。不僅人文性學科和科學性學科之間存在學科壁壘,就是人文性學科之間乃至學科內部也大多處于“非結構化狀態”。可以說,學科教學基本上還是封閉的。無休止的課程疊加,不僅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造成了學科資源的浪費,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導致了學生早期學習的單向發展。客觀地說,學科綜合,作為當年新課程啟動之時的重要理念之一,從提出到現在盡管有八個年頭了,但是在實踐的層面上,卻陷入了“大趨勢,小作為”的尷尬局面。
教育關乎民眾的利益。關乎國家的前途。當下的基礎教育需要我們行動,進行自我突圍、自我解救。不少有責任感的小學教師,也在努力通過自己綜合化的教育教學工作,為一體化的“全城教育”作出自己時代性的回答、實踐性的回應。于是,學科綜合的研究再次升溫。有的地區嘗試創制“學科統整指南”或“學科綜合綱要”;有的學校編寫學科綜合的主題化教材;有的年級組開展學科綜合性學習活動:有的教師探索“有聯系的學科教學”的有效策略……
行進申的學科綜合的探索,正到了爬坡的關口(攻堅的關鍵時刻)。教育的世界應該是綜合的,需要我們從整體教育的宏大視野去看待學科綜合,穩步前行、有所突破并逐步提升品質。要實現學科教學綜合化的目標從“知識本位”轉變為“發展本位”,就需要我們教師樹立正確的發展現。重建知識現和知識教育觀,實現綜合的教學、有聯系的教學。要實現學科教學綜合化的途徑由“拓展知識”轉向為“回歸生活”,就需要我們教師在生動的當代生活中選取知識,把生活作為學科教學的背景,開放教學的空間,遠離剝洋蔥、滾雪球式的教學,讓學生體會到知識運用的成功與快樂,并全力展開多樣化的教學。現在,到了該把聯系的教學觀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時候了。讓學科和學科之間真正地關聯起來,達到連貫的目的。讓語文、數學、藝術這三個語言系統和帶共性的基礎學科緊密相連。借助語文,讓學生去探索數學中的概念;通過數學,讓學生去探索藝術;通過藝術,讓學生更豐富地進行言語和數學表達。至于帶共性的基礎學科,根據波依爾的設想,通過生命周期、符號標志的使用、個體與群體、時空意識、審美觀、人與大自然、生產和消費、有目的地生活等八大主題,學生可以將各學科有機地聯系起來。
百年求索,學科綜合的主線在時隱時現中愈發清晰可辨。葉圣陶先生早在20世紀40年代初就講過:“教育的最后目標卻在種種境界的綜合,就是說,是每個分立的課程所發生的影響糾結在一塊兒,構成個有機體似的境界,讓學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要使學生沉浸其中,教師首先要進入這一境界。這就要求今天的教師熟悉學生所學習的全部內容,實現知識的綜合或者再組織,同時也需要成長出更多的能夠在學科間相互溝通的今日教師,勝任知識的綜合教育。這樣,我們的分科教學才能發揮它培養學生綜合學力的完形功能,我們的基礎教育才能真正“改變人格的片斷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