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俊
操作策略:跳出自身學科,擷取他山之石
一位青年教師要上一節一年級的“認識人民幣”,大家聚集在一起出謀劃策。正當大家為課的最后缺乏精彩亮點而一籌莫展時,一名老師提醒課的最后應該落腳在“人民幣的應用”上。新課程不就是要實現數學在生活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嗎?可是,又怎樣能做到這一點呢?一位老師靈機一動,想到了三年級語文課本上的《三袋麥子》。課文是一篇講述三個不同的動物對待三袋麥子的童話(見蘇教版教材第五冊),就建議把它借用到本課申來。這真是一個金點子!于是,課堂結尾時老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小豬有了1元錢,他到超市里買了許多吃的玩的東西:小牛有了1元錢,他把它放在儲蓄罐里,每天都要拿出來瞧一瞧、數一數;小猴有了1元錢,他開了一家動物超市,賺了很多的錢,還把賺來的錢捐給了動物學校呢。
無疑,這樣的結尾是富有童趣的,同時又是“綜合”的——它不僅僅是單純的數學,還融入了語文、思品的元素。綜合的魅力使得原本單純的數學工具性傳遞了更為豐富的內涵——故事隱含了生活中人們處理人民幣的三種態度:小豬代表消費,小牛代表儲蓄,小猴代表投資。“認識人民幣”教學用這樣的故事來結尾無疑具有深邃的意蘊和哲理的高度。
可見,要將自己所從事的學科教好,跳出狹隘的學科范疇來審視自己的學科才能發現它的特征和本質,跳出去是為了更好地鉆進來。
還是一次數學集體備課,所定的課題是“列方程解應用題”。課題原本十分平常,但是最終呈現出來的課卻讓許多人為之折服。
本課中有這樣一個情境: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為了保護鹿群,大量捕殺狼與其他一些鹿的天敵,結果事與愿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教學就以狼和鹿頭數的變化構造了幾個數學問題。既讓學生有了“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又同時讓他們領悟到事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破壞生態平衡將會給環境帶來無法想象的災難。熟悉語文教學的老師都知道,《狼和鹿》本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六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本課就是借用了語文、科學、環境學科與數學的綜合,展示了廣闊的問題背景。
同樣,由于其他學科元素的加入,使得這節課的內涵也顯得異常深刻,方程說到底核心詞就是“平衡”,人的幸福本源不也是“平衡”嗎?本節課正是以方程的“平衡”哲學意味為起點,從蹺蹺板的平衡開始,引出天平的平衡、大自然中的平衡乃至社會關系的平衡,始終圍繞數學,但又不僅僅是數學,一步步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解讀“平衡”,給學生以心靈的震撼與思想的啟迪。
許多人常常驚嘆我們的數學課有層出不窮的新點子,其實我們僅僅是使用了創造學中的加法原理,把視野放開闊,讓數學融入其他學科的元素。這不僅使得課堂教學增添了亮點,顯得妙趣橫生,更重要的是它在靈魂深處啟迪了學生的心智,讓我們享受到數學教與學的快樂。
或許有人會說,并不是每門學科、每堂課都是可以這么“綜合”的吧?而我要說的是,正如“三人行必有我師”那樣,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值得借鑒的地方。數學和體育是兩個相去甚遠的學科吧,但是也并不排斥“綜合”的存在。
有一次。我無意中聽一名體育老師上“前滾翻”,她先拿了一個正方體,往地上一拋,沒滾多遠。再拿一個球,輕輕一拋,一下子滾了好遠,由此讓學生領悟到做前滾翻的時候,應該盡可能把身體抱成一團。這是多妙的創意呀,想不到數學元素在體育課中也派上了用場!這個點子對我的啟發很大,我也開始以數學教師的眼光仔細琢磨體育教學,發現體育教學的課堂結構對數學還是真有借鑒。體育課先要做熱身運動,然后逐漸加大運動量,最后再做放松整理。從運動量上來看,這就是一個“n”型的拋物線。而我們有許多數學課對思維密度設置就沒有這么講究,常常一開始就拋出一個很難的問題,或者到最后還非得要留最難的題目讓學生課后去做。
當然,“學科綜合”不僅僅是數學,只要我們用心體會,不斷地培養自己一雙發現的眼睛,有的時候看似不能綜合的學科也能找到巧妙的綜合點。這就是“跳出學科教學科”。事實上,任何事物在某一層面上都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