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德良
學科綜合走到今天,眾多學校的老師進行著有益的探索,他們巧妙整合各學科教學資源,探索各種綜合策略,達到了各學科間優勢互補、促進學生整體素養提升的良好效果。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在學科綜合推進過程中,有許多問題和現象值得我們進一步去關注和反思:
1學科綜合成“拼盤”,形式繁多舍本逐末。
一位音樂老師教《天鵝》。將音樂、舞蹈、美術結合起來教學。在欣賞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鵝舞曲》時引導學生學跳芭蕾舞,而在欣賞圣桑《天鵝》時引導學生創作音樂想象畫。結果,學生的芭蕾舞跳成了機械舞,畫天鵝成了畫鴨子。
一位語文老師大談“把語文課上出多種味道來”,但學完一節課后學生關于語文的知、能的素養獲之甚少,學課文成了走馬觀花式的“到此一游”,虛化了漢語學習的土壤——語言文字,忽視了語言的積累,形式上的“花樣多”,使語文課異化成了各科雜燴的綜合課。
在一些藝術課堂上,教師將精力更多地放在意境的營造、氛圍的創設上,或吟誦詩歌、朗讀散文,或借助音樂渲染場景,或借助線條啟發想象,或即興表演故事情節……
上述的課堂中,教師意在通過多種學科和領域的綜合,給學生廣闊的體驗,從而培養其廣博的人文素養。但“綜合”的同時,忽略了學科本體的價值和功能,涌現出相當數量的“夾生”課。所以,“知識目標虛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目標得不到落實”諸如此類對學科綜合課的指責不絕于耳,亦有很多人批評學科綜合課喧賓奪主、流于形式。
單科和綜合是辯證的,學科基礎的扎實一直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優勢,也是我們教學的顯著特點,重視綜合是必然的,但前提必然是建立在單科的基礎之上。我們要科學把握學科綜合的“度”,將實現本學科的價值和功能放在第一位,在綜合的同時不能忘了堅守學科特質。
2學科綜合挑戰教師素養。
常看到這樣的現象:語文課上,為了指導學生完成“觀察實驗”的習作,語文教師笨手笨腳地操作著實驗儀器,操作失誤或不規范頻出;科學課上,為了讓學生準確記錄實驗和結果,完成簡單的實驗報告,教師絞盡腦汁,仍覺力不從心……如此種種暴露出我們教師綜合素養的缺失。
學科綜合要求教師見聞廣博,知識豐富,能歌善畫。能說會算,全面發展。但是,由于過去教師一直從事單科教學,對其他學科關注不夠,視野相對狹窄。尤其是大多數農村教師,在學科綜合時更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因此實現學科綜合,提高教師綜合素養首當其沖。
如何使我們過去相對比較專業的教師隊伍變得綜合起來?校本培訓是關鍵。首先;校本培訓在內容上要打破學科的界限,增加更多的全員通識培訓,讓教師獲得綜合的知識和能力,成為“博全廣”的通才,真正做到“隔行不隔山”;其次,在形式上要強化跨學科的研討和聽課,以此拓寬教師的視界,強化學科間教法的優勢互補和教學資源的整合,徹底改變過去學科間各自為政、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況,帶給教師綜合的思想和意識,形成綜合的動力和自覺性。只有這樣,教育資源才會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教學機制也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優化。
3學科綜合,急需構建資源庫。
學科綜合沒有現成的教材,沒有不變的模式,沒有固定的教案,選擇什么時機,綜合哪些學科,做怎樣的整合,都是教師自主探索創造的過程,這給習慣于就著教材教參按部就班“教書”的教師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此外。學科綜合過程中,其他的相關資源幾乎全要靠教師自己搜集,教師付出的勞動是正常學科教學的數倍。我們看到,許多教師之所以從開始的激情澎湃變成現在的淡漠處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作負擔太重、精力不夠。為教師減負最好的方法就是構建立體多維的資源庫,切實為教師提供專業支持和指導。
資源庫的構建應該是多層面的。教材編寫部門應該高屋建瓴,組織開辟專門的學科綜合資源網,大量搜集文字、音像等多方素材,充實各種主題菜單,為教師尋找資料提供一切便利;學校層面應該成立學科綜合智囊團,匯聚各科教學精英,統整各科教材,結合校本實際,形成學校學科綜合資源包;教師可以通過加入跨學科備課,獨立思考形成個人資料盒,掛在學校網站的個人空間,通過不斷更新和完善達到動態的管理效果。立體資源庫的構建,從靜態走向動態,從孤立走向聯系,從封閉走向開放,從排他走向包容,從個人走向群體,避免了重復勞動,形成了真正意義的資源共享,使學科綜合的理想得以化為現實。
4學科綜合,期待科學評價。
人們都說,日常課堂的變與不變決定于考試與評價制度的改革。同樣,學科綜合的推進,也免不了受評價制度的牽引。盡管老師和家長都知道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和提高是教育的根本目標,但是由于我們現行的考核辦法依然是分科式的一“卷”定乾坤,使得很多老師不愿意去進行學科綜合的嘗試。同時由于學科綜合的獨特貢獻難于評價,也常常會出現教師的教學努力得不到足夠認可和獎勵的狀況。評價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參與學科綜合的積極性,對于大多數教師而言,是學校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對孩子而言,是老師考什么,我就學什么。況且,相比于傳統教學模式而言,學科綜合教學組織起來更為復雜,時間精力花費也更大,很多教學經驗和技巧都需要不斷摸索,這些都是評價遠遠不能涵蓋的……凡此種種,都使學科綜合在很多學校成了掛在墻上的理念和公開課的點綴。
所以,只要我們的評價不能關注到學習過程與實踐,我們不能奢望教師愿意花時間給綜合讓學生“慢慢成長”;只要我們的評價依然指向單科的知識,我們也難奢望教師用自己的教學時間和智慧“為他人作嫁衣”。綜合學習的有效實施,必須依托評價機制的改革和突破,而一系列考試與評價制度的建立,我們還有一段艱巨和漫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