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康華(特級教師)
周衛東老師執教的這節課給我們以很多的啟迪。
1能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
“規律首先是一個結果”,但是這個結果應該是有靈魂的,這個靈魂就是數學知識內在的機理。這節課中,周老師能準確把握本課中最核心的問題,諸如“多少種不同的情況跟什么因素有關”、“為什么多少種不同的情況:平移的次數+1”、“為什么平移的次數=總數-每次框住的數”等,展開教學活動,使學生對問題、對規律達到了理解的水平,而不只是憑借表格中數據本身外在的聯系來獲得結果,有效地避免了學生的死記結果、淺層模仿等現象,從而使知識具有可攀性。
“找規律”的教學要求濃縮起來就是四個字:“重找會用”。“找”的過程是一個多層活動的過程,是一個感悟的過程,是一個學生智力升華和思維發展的過程。周老師充分發揮了表象在規律發現中的作用。這節課的核心問題是“一共有多少不同的和”,而要求這個問題,“要平移多少次”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檻兒”。周老師淡化了學生對“平移”的依賴,讓學生先想象后操作,試探“要平移多少次”和“有幾個不同的和”的結果,對規律存在的背景進行拓展,使規律內在的本質聯系“顯山露水”并更具普適性。
2能處理好“數學”與“生活”的關系。
從“數學化”的角度上來看,有橫向和縱向兩種,本課中的數學知識無論是“來處”還是“去處”。既能以“橫向數學化”的方式在生活世界里生成,也能做到以“縱向數學化”的方式在符號世界里重塑。
周老師從生活中學生常見的“彩票開獎”的情境開始,通過情景創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在知識的應用階段帶領學生回歸到生活世界,研究了“花邊問題”、“休假問題”、“坐座位問題”等,使生活中的數學因子充分激活,很好地體現了“兒童數學”的特點。同時他又沒有囿于生活,在“花邊題”中,他在研究具體數據的基礎上,引進了用字母來表示規律的做法,幫助學生建立關于“圖形覆蓋現象”的解題模型,體現了濃烈的“數學味”。課末的“俄羅斯方塊”游戲更使我們看到了周老師獨特的設計視角和廣泛的生活閱歷,使學生的想象、思考、創造等智力因素得以充分展現,他們經歷的是學習之旅、思維之旅;更是精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