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芳
1起點與思維,數學課堂的生命線。備課從何出發?周老師的教學給出了答案:基于教材提供的案例,把握學習起點,著眼于思維發展,從生活中攝取鮮活的學習素材,豐富教材內涵。周老師用鮮活形象的體育彩票代替抽象的數學材料,給出沒有規律的體彩的7個號碼,設計了“五等獎有幾種情況?”這個問題,以一定的思維深度作為支撐點,整節課圍繞“找”,有序地展開。
2預設與生成。數學課堂的風向標。周老師強調:預設是一種態度,生成是一種智慧。預設是為了有效生成,生成也不簡單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而是在教師及其預設指導下的創生和建構。“確實是6種情況。但老師更關心你們是怎么找到這6種情況的?”當學生初步得到答案后,周老師更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于是,學生呈現了多種思考方法,但周老師仍不滿足,而是抓住學生的思維火花,不斷進行有效追問,在他的點撥下,學生從框的方法、框的個數,進而關注平移的次數、呈現的情況。于是,“找規律”成了學生的一種心理動力,讓學生經歷了一次思維之旅。
3活動與體驗,數學課堂的生長點。“有形式無實質內容,有活動無親歷體驗,有經過無實踐感悟,活動了身體休息了大腦”的數學活動。周老師深知其給教學帶來的危害。因而,活動與體驗,正是這節數學課的生長點。
周老師安排了3次“找規律”的探索過程。前兩次,都是讓學生進行實際的操作體驗,而第三次活動,他追問學生“看看屏幕,你能在頭腦中想象出需要平移幾次、有多少種不同的情況”,沒有了形象的支撐,學生僅能依靠文字進行抽象思維。從原生態的動手操作、豐富的表象思考、簡約的列式計算、抽象的數學模型中,不難發現,周老師巧妙地挖掘了“問題”資源,通過分析比較、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等活動,加強了學生的自我體驗。實現了高質量的教學對話。